本报记者张萍文/图
4月20日,有媒体以《甘肃一村庄仅剩一人留守,想搬到有人的地方住》为题,讲述了白银市靖远县永新乡松柏村雪山社刘生家的故事。连日来,刘生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话题,同时,有网友表示,被刘生家常年能够坚守山林的顽强精神所震撼。
5月3日,记者专门驱车来到了靖远县永新乡松柏村雪山社,探访了主人公刘生家。采访中记者得知,刘生家是靖远县哈思山管护站一名普通的护林员,与他一起看守山林的还有一人叫金世尧。每天,他们巡山几十公里,常年坚守在山上,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与孤单。
图为金世尧(左一)和刘生家(左二)。
图为站在哈思山顶,连绵山峦尽收眼底。
辛苦
每日巡山几十公里
当日上午,在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后,记者终于来到了海拔3017米的白银第二峰——靖远县哈思山,刘生家的居所就安在那里。环顾哈思山两侧,这里一面是断壁残垣的村庄,一面是绵延的群山。
在得知记者的身份和来意后,一位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自己名叫金世尧,是这里的护林员,与他一起看守的就是记者提到的刘生家。正当记者与金世尧寒暄时,刘生家来了。经过金世尧的介绍,他明白了记者的来意,笑着说没想到自己还成了一位“名人”。
刘生家告诉记者,自己是个普通的护林员,主要工作就是防火、防虫、禁牧,每天下班前做好当天的巡山记录。“这里就是我的家,虽然条件艰苦,电话也没有信号,但我觉得这儿其实很好。”
为了体验护林员的辛苦,记者跟随两人的脚步,从山下一路踩着大山里的杂草往山顶走去。在行进过程中,记者看到两人格外仔细,认真查看沿途有无火灾隐患、有没有人进入大山留下痕迹。记者一时兴起,“啊啊……”吆喝几声,传来的阵阵回声让这里显得有些寂寥。穿行两个小时后,记者已双腿酸困,大汗淋漓,但已到中年的两位护林员却脚步轻盈,显得十分轻松。刘生家调侃道:“照你这样的速度,我每天几十公里的巡山任务得分好几天才能完成。”
在与两人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靖远县哈思山上还有少量的原始森林、峰台山、大峁槐山山脉,因为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吃苦耐劳,多少年来,护林点管辖范围内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
寂寞
很少见到人
说起护林员,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常年要与山林打交道的职业。不论严寒酷暑还是逢年过节,护林员都要时刻关注山林中的一切动向。刘生家说,从事护林员这么多年以来,最让自己难以忍受的是这里除了满山的草木还是满山的草木。的确,白天这里郁郁葱葱、层林尽染,夜晚却一灯如豆、形影相吊。刘生家说,尤其到了晚上,这里狂风呼呼地刮着,胆小的人都不敢入睡。
既然条件如此艰苦,那为何还要来当这里的护林员呢?刘生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低头沉默不语,半天才抬起头来,向记者讲述其中的缘由。“2006年,我们这个村子还有20多户村民。因为常年以来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一年到头辛苦耕作,收成却很少,根本就不够家里人的吃喝。慢慢的,大家都相继搬离了雪山社。我们家人口多,母亲养育了我们9个子女,我在弟兄中排行老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长大了,也都成家立业了,但弟弟因为身体有疾病,一直没有成家,所以就和母亲住在一起。而我的母亲常年有病在床,为了照顾母亲和弟弟,我选择留守在雪山社。后来母亲和弟弟相继去世,雪山社从此就剩下了我一个人,为了生计我便做起了护林员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自国家实施移民搬迁政策后,2006年雪山社村民陆续搬迁到兴电灌区东升乡东兴村。2012年刘生家原有住房成为危房,经过永新乡乡政府申请后,靖远县民政局下拨2万元补助金,乡上协调刘生家搬迁到了邻居刘宗龙的原有住宅,刘宗龙家的屋子是砖木结构,有7间房屋,不存在安全隐患。
2013年,永新乡根据本户意愿和搬迁能力,先后对全乡范围内的沟区、山区偏远困难群众实施了搬迁,但刘生家觉得住在这儿便于看护林场,所以便留了下来。
坚守
与山林一起变老
对于刘生家来说,从事护林员这么多年,在偌大的哈思山上,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今年4月份遇到的一次雷电天气。那天临近傍晚,突然下起滂沱大雨,并夹杂着猛烈闪电。正在树下避雨的刘生家,突然发现一道闪电打来,直接将对面一棵大树击碎,雷声轰鸣,看到此景的他整个人都惊住了。“要是雷电再近一点,劈到的就是我躲雨的那棵树,那倒下的不仅是一棵树,还有我这个人。”对于那天的遭遇,刘生家仍心有余悸。
“平时还好,早上按照正常上班时间我们起床外出到山林里走走看看,但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我们的工作量就要加倍。因为来这里祭祀的人比较多,我们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在山林中巡视,直到晚上8点钟才能回家。”刘生家说。
据刘生家介绍,自己现在每个月能领取低保金285元,从2009年开始,自己被永新乡松柏村确定为松柏村雪山社退耕还林看护人员,年工资4000元,每个月靖远县林业局还会给其发放1300元的看护工资。“现在我有工资,养活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里毕竟人烟稀少、荒凉萧条。虽然我热爱这个工作,但有时难免会想搬到其他人多的地方去……”
对于刘生家和金世尧来说哈斯山就是他们的家乡,作为护林员,他俩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尽心尽力守护这片山林,确保林地不受破坏,野生动物不遭杀虐。“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乡的环境能越来越好,青山绿水常在,我们会与这片山林一起慢慢变老。”说起今后的工作,俩人称辛苦并快乐着。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没有从他俩的口中听到轰轰烈烈的大事迹,也没有听到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轰轰烈烈”和“感天动地”。大家都说,山林中本来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所以就有了路,在哈斯山上,不是因为走的人多了才有了山路,而是因为他俩走的次数多了,才有了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新闻推荐
全市精准脱贫暨双联行动考核表彰大会召开50个先进集体85名优秀个人受到表彰
本报讯(记者张虎)5月31日,全市精准脱贫暨双联行动考核表彰大会召开,2015年全市50个精准脱贫先进集体、15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85名优秀个人以及双联行动和驻村帮扶工作中作出有突...
靖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