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德军
图为吕兆明在日光温室中。团市委供图
在白银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有这样一个人。他十五年来,钟情科技,情系三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从实习生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在农业科技推广的平凡岗位上,为农民脱贫致富默默贡献着青春。他就是白银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副站长、第20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吕兆明。
2001年8月,满怀人生的美好憧憬,抱着全心全意为农民兄弟服务的雄心壮志,吕兆明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并进入白银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始了他的农技推广生涯。而此时,正值白银市日光温室蔬菜发展的高峰期,对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学徒工”来说,正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好机会。
为了能更快掌握日光温室的建造和生产技术,他和课题组其他技术人员一道,多次深入靖远县金山、平堡示范点进行试验测定。每逢试验的关键时节,白天顶着棚内30℃以上的高温和外界-16℃的温差,观察、测定、记录温室的光照、温湿度、地温和CO2浓度数据。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整理、分析当天的观测数据,往往一干就是24小时。
经过十多次试验测试,取得了两万多个详实的试验技术数据,设计出了白银市二代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从而使甜瓜、茄子、辣椒等蔬菜的效益比第一代温室提高了40%以上,使白银的温室结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创新换代。
为了把掌握的生产技术尽快传授给父老乡亲,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2005年他主动承担了甘肃省“百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项目的实施工作,并常年坚持在靖远县平堡乡农技站蹲点。不论是双休日,还是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他放弃和家人团聚,冒严寒钻温室,手把手教农民嫁接黄瓜、茄子和科学用药技术。项目完成后,该地区无公害蔬菜合格率达98.5%,并于2006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2014年吕兆明积极响应省市委的号召,认真践行一名青年农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用农业技术参与***,用蔬菜、中药材产业谱写富民曲。他与白银区白银明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农业科技服务协议,为合作社357户会员提供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在穴盘育苗过程中,摸索发明出“一种穴盘播种盘”。大大提高了育苗播种的工作效率,既降低了合作社的生产成本,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在会宁县杨集乡的“双联”行动当中,吕兆明和同事一起与当地政府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积极开展对接帮扶工作,并将中药材种植确定为当地的***的富民产业进行培育。截止去年底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五千多亩,亩均纯收入达四千元左右。***,培育中药材产业的富民行动初见成效。
春华秋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一名年轻的农业技术传播者,吕兆明先后参加或主持过九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获国家、省、市多个奖项。多年的勤奋学习加上细心的观察钻研,使他茁壮成长为一名推广农业科技的佼佼者,并在2015年破格晋升成为一名高级农艺师。近日,他又在兰州领取了第20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荣誉面前不骄傲,成绩面前不满足,这是吕兆明立身干事,勇于奉献的人生信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德军)从5月份开始,白银市“营改增”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据统计,截至5月1日15点30分,全市6个办税服务厅代开增值税发票11张,金额91083元。试点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发票39张,金额44...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