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润靖远”。靖远是黄河在中上游流经里程最长的县份,过境154公里的厚爱偏顾,浇灌出了西北的“鱼米之乡”,使靖远成为甘肃省最大的全季节蔬菜生产县、最大的优质水稻生产县、最大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地、甘肃重要的瓜类果品生产基地,赢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近年来,靖远县坚持“凭农业传家,兴产业富民”,大力发展和提升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主导产业逐步迈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前,载誉陇上,甚至名扬全国的就有平堡北湾全年黄瓜,东湾大坝四季茄辣,三滩的富士苹果,石门的小口大枣,大庙的香水梨果,高湾的黄瓤籽瓜,北滩的旱砂西瓜,东升五合的大粒枸杞等等,名品辈出,琳琅满目。
县委书记郑钰认为,产业富民是靖远***精准脱贫的长效之策。县长刘力江要求,坚持市场导向,拓展外销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构建“复合型”农特经济区
时至初秋,行走在靖远大地,黄河两岸一眼望不到边的设施蔬菜大棚整齐林立、蔚为壮观,高扬程灌区的万亩枸杞、露天蔬菜成方成畦、郁郁葱葱,干旱山区的瓜果飘香、草长羊欢……处处涌动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气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靖远县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合理规划,调整结构,结合实际情况精准选择主导产业,坚持在沿黄灌区重点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高扬程灌区重点发展枸杞、马铃薯、露地蔬菜和规模化养殖,干旱山区重点发展西瓜、籽瓜、中药材和养殖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等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带动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2万亩,总产量达到205万吨。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791.05万头(只),其中肉羊、生猪、家禽和牛的饲养量分别为109万只、83万头、579万只和1.02万头。瓜类、枸杞、大枣、苹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5万亩、12.41万亩、3.3万亩、1.9万亩。全县农业经济总体结构中,种、养、加分别占农业总比重的67.35%、24.16%和8.49%,“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龙头带动把农特产品牌“做大做强”
“靖远旱砂西瓜”顺利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专家评审,“靖远文冠果”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枸杞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序开展……这只是今年靖远县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了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品牌,靖远县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内强品质、外塑品牌”的要求,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品牌化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推动,按照“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设施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种苗”的方式开展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质量安全,同时切实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集中宣传特色品牌和塑造靖远农业品牌整体形象。截至目前,该县共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244家,带动农户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6.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3家,带动农户2.5万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注册商标达到150多个,70多家合作社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27种瓜果蔬菜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靖远羊羔肉”“小口大枣”“靖远枸杞”“靖远黑瓜籽”“靖远旱砂西瓜”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远特色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6月7日,虽然时值初夏时节,但是当天的靖远县乌云密布,本来就比白银气温更低的北滩镇更是阴冷无比。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疾驰。道路两旁绵延不断的梯田向前延伸着。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地膜砂田...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