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琴琴文/图
近日,靖远县刘川镇村民李泰拨打本报热线8308899反映,他家的自来水每天晚上8点左右就停水了,第二天早晨7点多才来水,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图为糜滩乡人引工程管理站。
每晚停水影响正常生活
就该村民反映的问题,记者来到了靖远县刘川镇张滩村李泰的家里,记者看到,一口大缸放在自来水管的下面,缸里接满了水。李泰告诉记者,自从农村饮水工程建好后,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吃的水都是自家院子外挖一个水窖,水窖里的水直接就是黄河水,没有经过任何的净化。后来刘川镇有了自来水,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不但缩短了取水的距离,节约了取水时间,更主要的是农民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李泰表示,虽然自来水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如今天天晚上停水,很影响正常生活,只能白天将水装在缸里,等着晚上回来用。“如今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大部分家里都装了热水器,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下地回来一身汗,冲个热水澡舒服舒服,但却没水,只能将缸里的水舀出来,随便擦一下身体。现在天气凉了,晚上想用热水器里的热水泡个脚都不行。”
晚上运行水管压力大
通过记者的了解,刘川乡自来水由靖远县糜滩人饮管理站供给。“为何晚上一直停水呢?”带着村民的疑问,记者来到了糜滩人饮管理站。
该站负责人梁雨表示,农村安全饮水并不是24小时供应的,晚上如果所有的管道继续运行,没有人用水时,管道压力太大,容易爆裂。
梁雨说,人饮管理站供着糜滩和刘川两个乡的农村用水,刘川镇地广人稀,很多用户住的都比较分散,住的比较远和比较高的这些用户,只要水厂的泵一停,他们立即就没有水了,而地势低的用户如果泵停了还能使用两三个小时的水。“我们每天早晨五六点将泵打开,到晚上10点左右才关。有些人住的比较高,如果晚上回家迟了,要用水肯定就没了。”
为何农村饮水不能和城市饮水一样呢?梁雨告诉记者,因为在城市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人用水,即使管道压力上去了,只要有人用水,压力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不会存在管道爆裂的情况。而农村的生活条件达不到用水的要求,一到晚上10点多,就很少有人用水,管道的压力达到了极限,管道很容易就爆裂了。
用户分散高位水池难覆盖
梁雨介绍,刘川镇大概有7000多户群众用水,在涝坝湾村有一个泵房,从凌晨5点多到6点泵就开始运转了,如果中间压力过高,就会停半个小时左右,然后继续再抽,而有几个村的群众用的是高位水池的水,不存在这种问题。
“刘川镇现在有4个高位水池,分别在来窑村、范窑村、金川村,罗庄村,每个高位水池能装900立方米的水,每天凌晨4点半水厂就开始给高位水池装水,直到装满,能用上高位水池的村民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村民们住的集中,其实只要一个高位水池就够了,但很多村民都住的比较分散,只能使用管道供水,管道供水就会白天只要有一个人吃水,将压力卸掉,管道就不会爆,而到晚上10点到11点就只能停水。后来我们也和农户协调,因为大家都有水窖,平常给窖里放上些水,正常吃水时就会有水了。”
为何高位水池不能多建几个呢?梁雨表示,“刘川镇面积大,假如一个地方有五六户人家,一个高位水池把这几户人覆盖上,而别的地方零散的人没办法建高位水池,给村民多建几个高位水池是挺好的,但一个高位水池要用十几万元。”
水厂改造资金困难
如何才能晚上不停水,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梁雨告诉记者,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我们把现在能用的技术都用完了,原来上水量一大,管道就爆裂了。在今年8月份刘川镇的供水管道改造完后,就想着9月份的时候晚上能多供一会,结果一到深夜一两点,从涝坝湾村到鹰嘴村的管道就会爆管,管道爆裂一天都没办法供水,光修管道就得一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0月初就把涝坝湾的普通泵换成了变频泵,由电脑自动控制,原来要求是10个压,当泵转速达到12个压之后,电脑就会自动将压降下来,还能再继续供点水,用户用水能比原来多维持两三个小时,等到压力起来又没办法了,当确定真正没人用水的时候,管道只能停水,否则管道就会爆裂。”
梁雨表示,涝坝湾泵房的这几台变频泵也不能长期用。“因为我们的电机是普通电机,不是变频电机,短时间还可以,时间过长对电机的损耗也很大,光一个变频电机价格顶两台普通电机的价格,现在也没有钱把所有的电机都换成变频电机。”
梁雨告诉记者,糜滩人饮水管理站2006年建的,原来水厂只供2万人吃水,但现在增加了三四万人,当时设计的水厂容量小,现在用户增加了,容量增大了,但水厂里面的内部设备却没有任何改造。“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为了推动***工作和配合刘川镇的农网改造,靖远县政府对糜滩乡和刘川镇两个乡镇的供水管道、机电设备等硬件设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但对水厂却没有进行改造,现在水厂没有能力也没有资金来改造。因为供水还达不到成本收费,一立方米的水推算下来是5元钱,我们现在只收3.5元钱,正常的维修和其他费用都从水费里出,所以水厂改造根本不可能,为了管道不爆裂,只能每天晚上都停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乔斌 1923年,王仲文出生在靖远县兴隆乡川口村阴屲社。老人一辈子过得恬然智慧,不爱跟人争理闹别扭,孙子常说爷爷心比天大。老人说,自己活了90多岁,
本报记者乔斌1923年,王仲文出生在靖远县兴隆乡川口村阴屲社。老人一辈子过得恬然智慧,不爱跟人争理闹别扭,孙子常说爷爷心比天大。老人说,自己活了90多岁,没有什么其他要求,子贤孙孝,这辈...
靖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