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名。顾名思义,含有地域方位康吉祥和之意。北宋开宝四年(971年)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近五百年间石康设县,南康镇境古属石康县,处于县城之东南,历来是物阜民康的富庶之乡,因而得名。南康辖属的白龙珍珠城在宋元时期,每于珍珠采季便有珠官衔命驻守监采,到了明代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珠场巡检司”的常设驻地,所以南康也曾有“珠场”之称,这是源自南珠珠光辉熠而来的印记。
南康储存丰富的古镇元素。
一个地名与之俱来总有文化的因素,经济繁荣总有文化的支撑。南康的先民来自文化深厚的中原地区,固有的文化基因在沧桑变迁中不断延续,文化的力量使得历史上南康的经济规模总在四邻乡镇之前。经济发展总离不开发展教育的因果。
南康中学是南康文化教育的一个窗口,这所南康的最高学府,是大多数南康学子从南康走向外部世界知识殿堂的一个通道。承载200年历史光环的名校,前身是“珠江书院”,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合浦县珠江区公立两等小学堂,1928年设立合浦县立第三中学。南康于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初年属合浦珠江行政区团,故校名也以“珠江”名。这是两百年前以区名而冠的彰显校名。“泉不择地而出,教不择人而施……第愿诸君舍小名而求大名,舍小利而求大利,遵先圣之言,履先哲之行,达则黼黻于朝,穷则俎豆于社。”这些励语出自清嘉庆十九年任廉州知府何天衢所撰的《新建珠场社学碑记》,于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奋不已,办学的宗旨,育人的理念,两个世纪之后仍然接上现代教育的纲领。据说在广西能与南康中学享有同样历史的乡镇中学并不多见。
李遇春、赖逢年是值得称道热心于地方办学兴教的乡贤。据《廉州府志》载称:嘉庆二十二年珠场乡邑人李遇春、赖逢年等人向廉州知府倡建“珠场书院”。这个惠民项目很快得到知府大人何天衢的批复。当地乡亲父老纷纷解囊捐助银两,大兴土木。“越岁工竣,凡得讲堂学舍十有二椽”,后又得“知府何天衢详准,拨置网地、田亩以给诸生膏火”,这都是何大人对珠场社学的具体支持。“敷文育德,修饰学校,以惠我廉人”是何天衢在任四年中,为南康人民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历史上的廉州府治办学兴教之风盛倡,“廉州府学创于宋,迨及元明,代有废兴。”《重修府学碑记》(何天衢)。府学创于宋代,县学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社学自明英宗年间便有,书院、学塾均衍于宋代。可见自宋以后廉州府治的教育机制颇为完善。自宋至民初,合浦境内比较著名的书院有近三十所。明嘉靖十八年知府张岳、康熙四十五年知府施世骥、乾隆十六年知府周硕勋等明、清两朝历任知府,都曾为修建合浦的“了斋书院”“还珠书院”“海门书院”等诸多地方书院学宫施政谋策,供给膏火,悉心尽职。“民国”年间陈铭枢先生主政广东期间,批准白石水田产,北海文明市场收入拨归北海中学(合浦一中)以资学校经费。这些谋划与当年各知府大人的善举如出一辙,这是一百年后的陈铭枢先生鉴史沿而为之。
清嘉庆以后南康的教育大有改观,开合浦乡镇教育风气之先。书院、学塾在南康代有规模,兴教之风延续不辍。目前南康镇的中小学共有26所,校园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现代教学设备优良,教学相长。“尊师、守纪、好学、善思”从来是南康中小学传扬的良好风气。南康的重学遗风蔚然长盛,品读南康中学的南康版英才录,令人心怀感动南康教育历史底蕴之深厚。
教育的硕果是这里人才辈出,翘楚棫朴。科举考试时代南康共有30多位进士举人。1927年至1949年间,100多位合浦籍的中山大学历届毕业生中共有13位南康学子,专业遍文理法律。许锡清、廖愈簪、廖国器、廖国彦等当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都是出自南康“民国”时期的治政贤能。南康地灵人杰,著名作家、诗人白原,著名剧作家林骥,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都是从这方水土走出去的文化精英。
北海合浦的陆上交通在1923年之前,客货物流以马车、手推车、乘轿和骑马为主。原始的运输工具加上落后的道路交通,可以想象一百年前社会面貌与今天高铁时代的相远反差。光绪二年(1876年),北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之后,始于宣统二年(1910年)建设公路,至1923年建成北海至廉州、北海至南康两条公路。北海至南康公路长约50公里,途经三合口、福成两墟镇。当时是合浦全县52个乡镇中最先通公路,也是唯一开通通商口岸的乡镇公路。1924年通车,当时由“珠靖汽车公司”经营,南康镇上设有车站,北海车站(珠靖车站)设于现北海一中附近,每天有两辆福特牌小型汽车往来南康北海之间。这是南康的一段卓然傲群的历史,率先通公路,率先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南康的土特产和矿产通过时称“珠靖公路”供给北海市场并经由出口。之后又开通南康至闸口公路专线,这两条公路专线改变了南康的经济面貌。
赤江位于南康东南方约13公里,这里有丰富优质的高岭土,因而陶瓷历史悠久。最早于清咸丰年间有人在此建土窑烧陶。继同治年间,南康镇垌心坡村吴氏正仁三兄弟建厂立窑生产,产品以缸、煲、盆、钵为主,其中白钵最享盛誉,销量最大。当时的窑体称“白钵窑”。瓷厂的厂号为“义和祥”,产品初销合浦、北海、钦州等地。到了清末,随着陶瓷生意的兴旺发展,相继增建“伯公窑”和“中间窑”。厂家增加“陈祥和”“全顺记”“质兴隆”等。清末民初年间,共计有6户厂家,有窑7条,年产量达二十余万件,依靠石头埠港口的便利,产品远销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当时的南康陶瓷声名远播,也曾有过专为陶瓷而来石头埠港装运的外国轮船。1956年,各瓷厂经过公私合营改造,生产力大大改观。经过历年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机械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独优,远销国内外。具有160余年历史的“赤江华侨陶器厂”现为“广西老字号”企业之一。“义和祥”算是南康最早的民营乡镇企业,吴氏兄弟也算是南康最早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实业的企业家。
南康不乏搞经济实业的才干俊彦。陈寿卿先生,南康人。“民国”年间在北海经营东华公司、珠光电力公司,曾出任两届北海商会会长。陈寿卿先生除了运筹实业,发展本埠商业,还致力于地方慈善公益事业。抗战期间接济难民,带头捐资重建北海爱生院,救助孤老病残。日寇曾于1939年11月14日上午进攻北海,当时敌强我弱,守军拟实行“焦土抗战”,安放煤油、炸药、柴火准备烧城。此时陈寿卿先生会同时任商会会长吴炳荣一道向南康乡党、广东省八区行政专署督察专员、保安司令邓世增力陈“未到万不得已勿轻点火”的重议,之后邓世增下令“不能轻率举火”。日寇最后未在北海登陆,但是“以桑梓福祉为重,以北海同胞为念”的出发点,足见出自南康的商家一种乡愁襟怀。
新闻推荐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步推进 计划11月底完工,届时有2.5万群众受益
本报讯(记者韩倩)像城里人一样喝上水质有保障、供水有保障的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对于北海市部分农村群众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
合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