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江 本报通讯员 黎 霞
北京与广西,相距2000多公里。然而,常常有许多只无形的手,把两地紧紧相牵。
科技部与广西建立的部区会商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3月,科技部与广西签订了部区会商工作议定书,正式启动了双方全面、密切的部区合作机制,2008年4月,双方召开部区会商第二次工作会议。转眼间3年过去,这项制度在广西已开花结果,商定的五大议题项目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获得了有效落实。部区会商制度的实施,让国家的科技资源,为渴求加快发展的南疆广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部区携手 助力广西创新跨越
建立部省(区)会商机制,是科技部从国家利益出发,发挥地方特色、支持地方发展的一项重大创举。对于站在历史新起点,处于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新机遇面前的广西,与科技部的牵手协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广西的发展深受科技创新资源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缺乏等制约,急需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北部湾经济区在高起点上建设大工业大港口,更是需要大科技的支撑,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解决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部区会商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化解了这一突出矛盾。会商制度的实施,成为广西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有效对接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广西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国内创新资源、推动广西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
部区会商机制建立后,科技部与我区在两次会议中先后确立了五大议题:一、共同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二、共同推动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围绕铝、铟、锰等广西特色优势矿产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展特色优势金属新材料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发展和壮大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产业。三、共同推动北部湾生物质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此三项议题被合称为“一平台两基地”建设。四、共同推动科技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开放合作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提高科技基础能力,为北部湾经济区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五、共同推动亚热带动植物抗冻技术研究,建立科技应急联动和长效工作机制。
集成资源 力推议题项目落实
部区会商议定书签订后,科技部高度重视与广西的部区会商工作,有效集成中央和地方人才、项目、资金等科技资源,加大对广西的指导。据统计,3年来科技部累计支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达4.5亿元。与科技部建立会商制度后,广西也把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治区领导亲自担任部区合作委员会广西方领导,并把会商议题建设作为自治区“一把手”工程,整合全区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推进落实。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各有关市也把部区会商议题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我区还成立了部区工作会商广西方推进协调小组,自治区科技厅、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厅等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加强项目和工作对接协调配合。各级财政部门安排配套科技经费,其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也根据自己实际安排了相应的配套资金。区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等7家金融机构签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框架协议,与7个市政府建立厅市会商制度。
在推进部区会商工作过程中,广西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区域,以千亿元产业为重点产业,积极参与泛北部湾区域、泛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地区等国内外区域的科技合作,拓宽广西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提升合作规模、层次、质量和水平,广泛聚集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区外先进技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项目推进 收获丰硕成果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在双方高效务实的合作推进中,五大议题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平台两基地”已经基本建成,有效支撑了广西铟、铝、锰、木薯、甘蔗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其中,有色金属产业技术水平获得有效提升。围绕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组织开展了“铟、铝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汽车用高性能铝合金整体压铸及高强度钢冲压成形工艺与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成功开发了一批高性能新产品,建立了广西铟锑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两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08年,全区有色金属工业销售收入517.85亿元,全区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约为85亿元。高性能铝合金开发取得新进展,开发出的电脑用铝合金高倍数盒装散热器产品,结束了国外企业对电脑用铝合金高倍数盒装散热器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垄断,拓宽了铝合金在高端电子信息产品部件制造的技术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广西制造高精复杂断面铝型材的加工技术水平。在生物质能源产业方面,通过高水平的研发平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木薯新品种育种、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一批项目实施,提高了广西木薯生产水平,解决了制约燃料乙醇高效生产共性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的关键问题,促进了广西生物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能源酶解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成为开展生物质产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
同时,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初步发挥了面向东盟的科技展示、培训、推广、交流和服务等功能。深化了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而在科技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方面,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我区编制了《科技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布局了一批支撑项目,不断夯实北部湾经济区科技创新基础。北部湾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有力地助推了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近两年北部湾经济区GDP增长均超过15%,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北部湾经济区聚集了广西80%的高校和科研院所、50%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占全区的50%,R&D经费支出占全区40%。2009年,南宁和北海两个高新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1.63亿元、工业总产值430.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4%和19.19%。
此外,亚热带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水产养殖品种抗冻抗寒关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为今后解决我国亚热带地区动植物雨雪冰冻和寒害天气的防灾、减灾以及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积累了重要经验。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罗侠黎攀)8月1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南宁会见了2010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主办单位、支持单位的领导和出席论坛的国内部级嘉宾。...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