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俊峰
○开篇的话○
5年前,“十一五”的第一个春天,沉睡多年的北部湾,被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唤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北部湾风生水起;3年前,北部湾畔的涛声因为一个重大喜讯而激越欢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北部湾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今天,“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春,这片蔚蓝色海洋还给世界一个惊叹——在苏醒之后一跃而起,千帆竞发,成为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为热烈庆祝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三周年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五周年,本报从今日起至3月25日特别开辟“千帆竞发北部湾”专栏和专版,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亮点和盛况。敬请垂注。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6%,财政收入增长3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8%,增幅均位居全区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一般预算收入四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区首位——北海正在用急促的跨越发展步点告诉世界:这座曾经一度彷徨的城市正在崛起,随着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等优势产业的逐渐壮大,北海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用将日渐凸显。
北海复兴的每一个脚印,都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北部湾办统筹协调,全力推动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海组团和铁山港(龙潭)组团的错位发展和互动发展,拉开了北海城市发展的全新格局。通过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北海干成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尚未干成的实事,一批事关北海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有了突破。2010年,北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得成功,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09年的25%降至2010年底的7.31%,成功摘除了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北海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在北海组团方面,依托园区发展,围绕产业链招商,着重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继引进了中国电子、建兴光电等一批知名企业。2010年,园区经济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已超过70%。其中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87亿元,占据广西“半壁江山”;北海工业园区产值率先突破100亿元,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打造的3个超百亿元园区之一;(下转第二版)
(相关链接详见第六、七版)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罗侠)4月1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南宁会见了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副总裁、石油中心主任张志银一行。郭声琨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张志银一行的到来...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