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 伟 向志强
宏观政策趋紧、通胀压力高悬、能源短缺凸显……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直面困局,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大力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等,依靠科学发展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年中答卷。
抓“大”不放“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挖掘新机遇
“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经济”——这是今年广西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确保广西良好发展势头的两个重要的新增长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挖掘新机遇,抓“大”不放“小”,以大项目集聚拳头产业,以软环境激活市场细胞,这是广西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促增长、强实力的重要思路。
今年2月16日,广西柳州汽车城正式开工建设,当日上汽通用五菱年产40万辆轿车生产基地、东风柳汽年产10万辆商用车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德国大陆集团公司汽车电子及底盘系统等30多个零部件项目也签约入驻。这个我国距东盟最近的汽车制造中心将在2015年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的生产规模,为广西做大做强做优汽车工业搭建新平台。
而在南宁,富士康两个项目6月中旬分别开工、投产,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数百亿元。“南宁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希望通过合作把南宁打造成富士康通讯网络产品事业群项目的世界级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富士康集团公司总裁郭台铭说。事实上,随着富士康、华南城等一大批商贸物流大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南宁正稳步朝着“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迈进。
在北海,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在桂林,总投资15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里,10多家生产企业纷纷开竣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评价说,工业“14+4”产业培育扎实推进,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食品、石化、冶金、机械、建材、电子、造纸等产业发展势头喜人,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石化、电子信息、机械、冶金、造纸、建材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43.8%、30%、22.7%、24.6和25%。自提出重点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及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并形成产业集聚、链式效应,工业基础薄弱的广西正逐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与此同时,由于全区99%以上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广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目前仅南宁市就成功发展了220多家微型企业。此外,广西今年还提出了943项、涉及总投资3155亿元的第一批引入民间资本项目。
形势愈难愈重民生
CPI的新一轮猛涨给广大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带来更大压力,贫困人群规模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影响更为明显。在CPI连续三个月上涨之后,桂林市就立即启动了“市区物价上涨与低收入居民临时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启用价格调节基金约180万元,对市区低收入者发放今年第一季度价格补贴,而广西其他地市也纷纷采取措施调控物价、保障民生。
形势愈难愈重民生。在今年广西年中工作会议上,物价成为再三强调的话题。“当前尤其要针对物价过快上涨对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在抓好物价调控的同时,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投放力度、建立救助和保障补贴与物价涨幅联动机制等措施,确保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郭声琨说。
财政拿钱为山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是广西推出的一项重大惠民举措。热腾腾的米饭代替了用塑料瓶装的冷粥,瘦肉、豆腐、萝卜等丰富菜肴代替了单一的黄豆——在6700万元的投入下,从今年5月3日起,南宁市13万多名学生享受到由政府补贴的每餐2.5元的营养午餐。
今年以来,广西继续全面推进惠民扶贫工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3.1%;为全广西1051万农户提供1051亿元的政策性农房保险保障,成为全国第4个、西部第1个全面实现农房统保的省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11.9万套,开工率达48.27%;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86万户;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十项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良好……
为进一步促农增收,今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根据意见,从2011年起,广西将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到2015年,农村具有完全劳动能力的农户平均每户年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1万元以上,其中45%以上的农户平均每户年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力争达8000元,排名西部前列,为2020年赶超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夯实基础。
而在年中工作会议的报告中,一系列新的民生项目又列上了议程——实施临时价格干预、建设平价市场,以非常措施降低物价总水平;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试点覆盖范围今年达到60%,明年元月1日起实现全覆盖;启动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工程、大石山区扶贫攻坚工程……
以创新开拓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今年6月,南宁市小摊贩甘先生终于结束了和城管之间的“猫捉老鼠”的生活,在白苍岭路的“跳蚤市场”上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合法“地盘”,在这块规定时间、地点、摊位设置标准的“三定”临时摆卖区域,他每天只需交纳1元钱的“租金”。
“流动摊点虽然对市容有较大影响,但既是低收入者的一条谋生之路,也确实反映了消费市场不足的现状,不能单纯地‘堵\’,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南宁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杨玉山说。去年以来,南宁市在各城区建设“创业街”,在流动摊点较多的街道搭建固定店铺,以低租金出租给困难群体,受到摊贩、城管工作者和居民等各方面欢迎;今年,又推出“临时摆卖街区”和“跳蚤市场”,计划开放40多条街道,提供3688个摊位。
“创业街”是广西各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例子。为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广西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当好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密切联系群众的“联络员”。
除社会管理以外,创新也使得广西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亮点频出:
今年4月,自治区主席马飚率领“广西经贸文化代表团”访问台湾,这已是广西连续3年派出由自治区主要领导带队的高层访问团访台。不同的是,今年桂台交流的地点放在了更为基层的花莲县,双方的合作对接更为深入和具体,广西还决定连续3年每年邀请花莲县10批每批100人、共1000人到广西参观访问,再次开创了大陆地方省份与台湾合作交流的新模式;
在旅游名城桂林,“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正初见成效,从经济发展压力下“解脱”出来的老城区则先后实施并完成了“小街小巷”改造工程、“三桥十路”工程以及黑山植物园、訾洲公园等建设,市区交通得到有效疏解,一个更为干净漂亮的“老桂林”和一个更具活力的“新桂林”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新闻推荐
本报北海讯(实习生/杨晓佼记者/袁琳)18个形状、主题不一的街心小花园被连缀在城市主干道上,俨然一条带状的“森林”。去年以来,北海市立体式绿化打造出“树种混种、高低搭配、四季常青、花期常在...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