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新闻 合浦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北海市 > 北海新闻 > 正文

建设“大北海” 实现新崛起

来源:广西日报 2011-10-25 20:2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邓 萍  本报通讯员 伍朝胜

国家正式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北海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到2020年,北海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100至120万。这一决策注定载入北海市史册,并赋予“大北海”新亮色。

秉承新的使命,北海市紧紧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大北海”建设步伐。继2010年初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后,今年召开的北海市第十次党代会再为未来发展定位:5年后,北海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200亿元、力争达到1300亿元,即在2012年实现三年跨越发展目标600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GDP实现6万元、力争突破7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力争达到230亿元,在实现三年跨越发展目标100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建成亿吨大港,基本形成与大开放大发展相适应的陆海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对外交通能力和服务辐射功能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力争达到4100亿元,也就是在实现三年跨越发展目标1000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两番。

风鹏正举九万里,春潮涌动北部湾。目前,“大北海”建设正沿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航道扬帆起航、踏浪前进。

新兴产业群集聚,引领“大北海”建设

实现“大北海”崛起,路在何方?

产业是城市崛起之本,要发展关键看实体产业。以此为共识,北海市进一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领,出台并全力争取上级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2010年1月,北海领回了“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电子信息)”的金招牌,从此,北海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了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平台。同年11月,北海被列为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再一次得到提升。如今,北海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核心技术不断增加,辐射能力逐渐增强,获得一批在国际上很有名望的电子企业垂青,中国电子、建兴光电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2010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87亿元,占据广西“半壁江山”;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将由原来规划面积4.67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争取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自治区主席马飚今年5月底考察北海时指出,这已到了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节点,北海电子产业将实现爆发式发展。

实现跨越发展的远不止一个电子产业。第一期工程总投资达150亿元的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20万吨聚丙烯项目,工程进展迅猛,今年9月底建成试车,将在12月底转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300多亿元、年均利税约70亿元。二期将追加约338亿元建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及建设广西液化天然气项目。一、二期工程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诚德新材料项目一期已于今年3月投产,今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利税10亿元,二、三期正紧锣密鼓推进,其工艺和产品列入2011年国家鼓励类产业名录。

北海的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3个产业产值到2015年将超过3000亿元。届时,北海将建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西南及我区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我国及我区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展现出“大北海”底气十足的发展前景。

民生工程建设,

打造“大北海”格局

经济学表明,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至2个百分点,促使成千上万人进入城镇居住和生活。“城市建设是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秉承这一思路,北海市致力把改善民生这条主线贯穿于“大北海”建设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

2009年,“大北海”民生路网建设大幕开启。当年,北海斥资3亿多元建设民生路网一期工程,11条“烂尾路”、“断头路”年底实现通车,随后二期、三期工程相继实施。投资10多亿元的36条民生路网的全面改造,推进了城市建设。与此同时,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市中医院住院大楼以及北海污水处理厂、经适房、廉租房等一批民生项目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数亿元的北海中学异地搬迁和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加快推进,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北海公共服务承载力的提升。

瞄准完善大西南最便捷出海口的目标,北海市去年投入近30亿元进一步编织铁路、公路、海港、空港“四位一体”交通网络。目前,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到2012年,从北海至南宁将由现在的3小时缩短为52分钟,北海正式融入以南宁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港口建设全面提速,铁山港公用码头1-2号泊位建成开港,3-4号泊位和石步岭港区三期工程、国际邮轮码头项目加快推进。2010年北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250.51万吨,同比增长23.22%。航空建设实现腾飞,仅在2010年就投入4000万元作为新航线扶持资金,新增航线10条,当年北海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70.4万人次,同比增长37%,刷新历史纪录。

大交通建设促进了市政、旅游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66.05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85.8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7.8%提高到51.3%。2009年,北海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

擦亮文化底色,

铸造“大北海”灵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集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西洋文化于一城的南国古郡北海,拥有独特的人文现象。

如何让古今文化和中外文化之花在珠城尽情绽放?在反复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还原自然、文化韵味、南珠风格”的建设思路,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以此为支点,北海市把旅游景区开发与历史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全力推进主题公园的保护、整合和开发建设,构筑一城(白龙珍珠城遗址公园)、一园(汉文化公园)、一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公园)、一岛(涠洲岛西洋文化公园)等文化公园的新景致。

今年5月,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舞剧《碧海丝路》以及北海水彩画展到马来西亚“回访”成功,随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申遗”工作也全面启动。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大北海”建设实践中,市委书记王小东一再这样强调。去年以来,该市通过北海历史文化大展演、广场文艺晚会、春节文艺汇演、群星风采优秀文艺展演周、魅力北部湾等活动,宣传、弘扬珠乡人自强不息、重信尚德、开拓开放、锐意创业的精神,彰显了北海历史文化魅力。

坚持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在彰古郡之韵、传文化之魂、展现代之气、树文明之风等方面铺陈泼墨,不断提升北海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含金量”,赋予了“大北海”建设古郡文化灵魂和鲜活的时代血液。如今,在北海,现代摩天大楼与文物古迹交相辉映,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感知和认可,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和“大北海”建设。

新闻推荐

1800名世客会志愿者宣誓上岗

本报北海讯(记者/曾俊峰)11月20日上午,从北海市社会各界严格甄选的1800名世客会志愿者,正式宣誓上岗。青年学子、志愿者代表李茗昊表示,将同其他志愿者一道以饱满的热情开展好世客会的志愿服务。...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建设“大北海” 实现新崛起)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