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60年的风雨兼程,数代人的甘苦与共。在海关总署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南宁海关始终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履行国门卫士的神圣职责,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甲子华章 沧桑巨变
关者,国之重闩也。屹立在八桂南疆大地上的南宁海关,迄今已走过了她风雨兼程的60个春秋。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和贸易往来的标志,海关与国家主权紧密相连,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60年来,南宁海关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和广西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尽坎坷而执着前行,几经磨难更屡创荣光,用扎根边关、艰苦奋斗的豪情壮志,为美丽的壮乡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秦时明月汉时关。源远流长、历经沧桑,是广西境内海关的发展史。早在公元前111年,西汉就在广西设立了带有海关性质的机构,开启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1736年,清朝在广西合浦设廉州口海关,这是正式以“海关”命名的广西境内第一个海关。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得不开放通商口岸,先后在北海、龙州、梧州等地设立“洋关”,海关的控制权长期由洋人把持,广西海关主权逐渐旁落乃至丧失,嬗变为半殖民地海关。不久之后的1907年,南宁关在那个笼罩着耻辱的朝代被迫开关了,弱国无外交、无海关,成了整个民族对那个年代痛苦而深刻的记忆。随着1949年12月广西解放,广西海关的主权才随着政权回到了人民手中。1951年10月9日,新中国的南宁关正式成立,从此担负起为人民把守国门的神圣使命,开启了广西海关的新纪元。从那时起,从简陋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无论局势如何变幻、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如何艰苦,一批批来自祖国各地的海关人先后来到广西安营扎寨,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理想信念献给了国门,留在了南疆。
1980年8月1日,南宁关作为第一批升格的9个局级海关之一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宁海关,直属海关总署领导。
伴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广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南宁海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构设置由成立之初仅有的10个科级机构,发展到现在的59个处以上机构,包括下辖的13个隶属海关、2个办事处和11个隶属海关缉私分局。队伍规模从30多人发展壮大到2000多人,列全国海关第9位。业务监管现场由当时屈指可数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55个。业务范围涵盖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以及旅客行李邮递物品、快件监管等。数据的背后,记录着南宁海关的忠诚奉献,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南宁海关人的奋发图强。
雄关如铁 铸就忠诚
国强则海关强。海关的发展,折射出国运的兴祚。
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工作的指导方针,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痕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把守国家经济大门”,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保护促进”,再到2001年确定的“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到新一届海关总署党组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确立的“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的总体要求,折射出了人民海关总是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荣辱与共。
南宁海关的发展是广西对外贸易发展的“晴雨表”。据一些“老海关”们回忆,改革开放前的工作环境,不止是艰苦两个字所能形容,工作生活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边境一线,工作场所经常是临时搭建起来的,生活中与边民同吃同住。当时,进境旅客以及海外亲戚常常往内地捎寄各种食品和日用品,走私物品则多为手表、火石和糖精等。而海关常用的检查手段,就是凭着一双手、一个手电筒和一把螺丝刀。而这,正是当时广西经济发展落后的真实写照。
60年的发展,广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宁海关在支持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宁海关充分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管、征税、查私、统计”四大职能,同时在履行扫黄打非、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贸易安全与便利等方面,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严峻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
海关税收连创新高。坚持量质并举,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形成综合治税合力,有效提升了征管能力,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贸压力增大的困难局面下,南宁海关将保税收、保增长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税款征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进入全国海关前15位的税收大关行列。从1980年到2010年南宁海关累计征收税款670.47亿元,为国家税收和财政稳定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海关监管效能稳步提升。全面落实国家进出口政策,完善对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和海关监管场所的管理,积极开展企业稽查,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强化加工贸易监管,逐步建立起多主体、多领域、多环节、多手段的综合监管模式,有效实现了“管得住、通得快”。监管进出口货物和货值分别由1980年的54.9万吨、6000万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237万吨、216.45亿美元,在全国41个直属海关中分别列第十三位和第十六位。
打击走私成果显著。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南宁海关与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反走私社会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刑事、行政两种执法手段,“破大案、打团伙、摧网络”,始终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构筑了走私分子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2010年南宁海关立案走私案件1027起、案值4.49亿元,分别列第三位和第十一位。特别是近年来,连续侦办13起过亿元的大要案,案值达27.77亿元,辖区走私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维护了广西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
统计监测预警作用不断增强。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动向,不断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实现对进出口的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科学预测和动态预警,为各级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权威的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经济 勇立潮头
做好服务是人民海关为人民的本质体现。60年来,南宁海关坚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以支持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为重点,在促进广西扩大开放、维护口岸正常秩序、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全面提高通关效率,有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坚持人民海关为人民的宗旨,始终把执法为民的原则贯穿海关执法全过程。为了提升通关效率,1993年以来,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下,南宁海关先后推行通关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通关作业改革,不断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范围,牵头建成广西电子口岸实体平台,积极推行“三查合一”和分类通关改革,健全物流监控体系,深入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实施提前报关、集中报关、无纸通关、网上支付、24小时预约通关等一系列便捷措施,方便了合法进出,有力地支持了广西外贸进出口。2010年南宁海关每票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间2.17小时,当日放行率98.26%,通关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用好用足国家优惠政策,促进广西外贸发展。按照加强引导与跟进配合、政策支持与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宣传落实国家加工贸易产业政策,支持鼓励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迁移广西,扶持广西加工贸易产业做大做强。落实边境贸易优惠政策,加强边贸规范管理,使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边民得以休养生息,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广西边境贸易迅猛发展,边贸总值由1992年的1775.87万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42.43亿美元。认真执行国家关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广西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减免税由1980年的86.7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77亿元。
支持广西扩大口岸开放,充分发挥口岸功能作用。积极支持广西逐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拓展口岸功能,扩大口岸开放范围。截至2010年,广西已步入全国口岸大省的行列,拥有口岸26个,其中一类口岸14个、二类口岸8个、边地贸口岸4个,另有边民互市贸易点26个,已形成海、陆、空、铁、河、边口岸齐全、多功能、全方位的口岸对外开放格局,为广西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掀开了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史的崭新一页,也把广西推到了举世瞩目的前台。为支持广西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自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南宁海关根据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需要,对历年来制定的通关便利化措施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潮涌大西南,风生水起北部湾。近年来,面对千帆竞发、浪起云涌的改革发展浪潮,南宁海关适应广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形势要求,坚持把推动广西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作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主动参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申报及建设。目前,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均已顺利实现封关运作,北海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由2005年的1200万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6.62亿美元,列西部地区第二位,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海关的高效服务,有力推动了广西外经贸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力引擎。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由1980年的5.71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77.1亿美元,增长31倍。今年1~9月,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169.6亿美元,增长38.8%,进出口规模全国排名第十九位。
严管厚爱 带好队伍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60年来,南宁海关始终把带好队伍作为海关发展的组织保证。特别是海关成为我国继军队、警察之后第三支实行衔级管理的队伍之后,南宁海关以此为契机,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强、业务过硬、值得信赖”的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
坚持“以人为本、严管厚爱”,是南宁海关一贯倡导的队伍管理理念。一方面落实从严治关要求,对队伍敢抓善管,严格管理,强化关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一方面多措并举,充分激发队伍的活力,提升队伍的精气神。为了贯彻这一管理理念,一直以来,南宁海关立足关情,强化主题教育,加强党团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忠诚公正、兴关强国”的海关精神,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大力改善干部职工办公生活条件,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了关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干事创业热情。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是南宁海关带好队伍追求的一个目标,仅2010年就有117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和民主推荐得到提拔任用。按照海关总署提出的“建立学习型海关”的要求,南宁海关立足关情,完善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手段,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通过岗位练兵、专家讲座、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让一大批专家能手成长起来,成为南宁海关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60年来,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脱颖而出,为全国海关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干部。
防范风险、确保一方平安,是南宁海关带好队伍坚持守住的底线。南宁海关始终绷紧廉政这根弦,同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队伍建设,同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同步开展反腐败和反走私斗争,同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夯实制度基础、应用科技手段、实行惩防结合等多措并举,努力防范风险,确保了队伍的清正廉洁。
南宁海关队伍建设得到了海关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近年来,南宁海关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自治区文明行业,3个隶属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1个隶属单位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13个集体和67名个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强关之路 走向辉煌
“南疆雄关,再创辉煌”、“努力争创西部强关”是海关总署党组对南宁海关提出的殷切希望。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广西经济社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南宁海关各项事业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业务、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建设西部强关,是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南宁海关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南宁海关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以杨建关长为班长的南宁海关党组准确把握区情、关情,立足推动科学发展,按照海关总署党组的重要指示要求,向全关发出了建设西部强关的号召,在深入开展强关建设大讨论、统一全关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西部强关建设规划,描绘了南宁海关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南宁海关建设事业的新征程。
建设西部强关反映了关区广大关员的共同心声,体现了广大关员对关区发展美好未来的憧憬,承载了广大关员在强关建设工作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殷切期待。
在建设西部强关的目标激励下,南宁海关始终坚持科学治关、精神塑关、强基立关、能力兴关、人才强关、和谐建关,不断筑牢各项基础,业务和队伍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整体效能不断提升,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海关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区面貌焕然一新。
风疾正是扬帆日,砥砺新征尽从容。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前,南宁海关人深知,建设西部强关的任务艰巨而光荣,肩负的使命责任更加重大;南宁海关人坚信,只要按照“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的总体要求,忠实履行海关各项职责,全面落实西部强关建设规划和各项措施,建设西部强关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南宁海关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和灿烂!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许丹婷)11月1日下午,由中央宣讲团团长、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率领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在南宁市与基层干部群众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自治区...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