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琳 本报通讯员 杨晓佼 刘学慧
广西的水产品总产量288.9万吨,排全国第8位,总产值排全国第10位,是全国渔业大省(区)。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21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72.7%,水产养殖业已成为确保我区水产品有效供给的主导产业。
我区山多田少池塘少,池塘数量非常有限,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曾指出,我区各级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养殖池塘与基本农田的同等重要性,进一步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目前,全区的138万亩养殖池,由于初建标准不明,年久失修,大多布局散、规模小、塘堤垮塌、淤泥深、水位浅、排灌系统不分,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去年,广西财政安排7000万元资金对鱼塘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示范改造池塘近2.6万亩,带动低产池塘改造20万亩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同样面积的池塘可以养更多的鱼,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塘深了,水多了,养出来的鱼更健康,群众吃鱼也更安全;渔业产业链延长,休闲渔业成为农民又一增收亮点。
节地增效
养殖户收入大增
[剪影]
近日,记者在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的谢德鱼虾养殖场看到,27张鱼塘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每张塘都由水泥护坡围着,一条1500米的水泥路贯穿渔场,增氧设施、变压器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管理人员石先生说,当初建场时未经科学规划,每个池塘建得参差不齐;经过多年的养殖,塘底积了很厚的淤泥;池塘四周护坡是泥质的,不少地方已破损,渗漏比较严重,每亩产量逐年下降。塘改后养殖密度大了,以前平均亩产只有500公斤左右,现在保守估计也在800公斤以上。
[思考]
据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测算,塘改后的池塘产量,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40%以上,亩平均产量、产值、纯收入可分别增加300公斤、3000元、1500元以上。完成标准化改造的20多万亩池塘,如在原来总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新增加池塘面积2万多亩;在原来水产品总产量不变的基础上,可节约土地面积7.5万亩。池塘改造所带来的增收、节地效果显而易见。
清洁养殖
鱼虾肉质结实品质高
[剪影]
在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刘月思养殖场,记者看到一张塘里既养罗非鱼,又养虾。业主张小华说:“以前我们这里只养虾不养鱼,塘改后,两样都能养了,生活在上面的是罗非鱼,它们吃剩的饲料沉淀下去后,会被下面的虾全部吃完,光是饲料费就省了不少。而且由于池塘高,水体多,鱼的活动空间大,运动量大,鱼虾的肉质更结实,吃起来口感更好。”
[思考]
池塘标准化改造,是实现渔业清洁养殖生产的基础,更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近几年来,我区累计改造池塘30多万亩。经过改造和环境修复的池塘,淤积少、滋生的病害少,明显减少用药频率和数量。目前,全区获得认定的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66处、无公害产品252个;获得农业部和自治区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的单位153家。农业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中,我区水产品合格率多年达98%以上,保持较高的质量安全水平。
接“二”连“三”
休闲渔业增加综合效益
[剪影]
实施了鱼塘改造项目的北海海水养殖综合实验场里,环境优美,垂钓池塘、休闲岛、摸鱼馆、豪华家庭式别墅群、游泳池、美食餐厅、大型会议室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该实验场负责人介绍,结合老旧池塘改造项目,他们发展起休闲渔业,以“娱”养“渔”,年接待各地游客8000人次以上,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
[思考]
池塘改造在促进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民的持续增收。据统计,完成标准化改造的20万亩池塘中,约有65%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进行了土地流转。此外,经过池塘改造,养殖场路网、电网、进排水系统等条件的改善,生态环境也得到改观。各养殖场依托生态资源,在发展养殖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与文化相关的休闲观光渔业,增加了渔业综合效益。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秦雯)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西申报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灵渠、侗族村寨、海上丝绸之路4个申遗项目全部成功入围,标志着我区申报世界...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