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超光 本报通讯员 王瑞甫
编者按:群众讲利益,地方讲发展。如何把群众利益与地方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是群众路线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开展一个活动,如果大多数群众看不到利益而观望,地方看不到发展而应付,活动就会表面声势浩大而流于形式。自治区北部湾办的思路之所以得到各方的认同并积极配合推进,就在于找到群众利益与地方发展的有机结合点。
岭底、翁山两个村,行政归属北海市海城区高德街道办。“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后,这两个村多了个身份,成为自治区北部湾办的负责指导村。
这两个村的位置很特殊——紧邻北海工业园区,是北部湾经济区北海组团的核心区域、北部湾经济区千亿元电子产业的主战场,三诺、朗科等自治区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无论是征地拆迁还是工业园区服务配套的规划布局,都牵涉到这里。
在这个典型的产城结合部,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能不能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既立足眼前,又着眼长远,探索出具有北部湾特色的新模式?
驻点村融入开发布局
“不干就不干,干就干好、干出特色。”自治区副主席、北部湾办主任张晓钦反复这样强调。湾办常务副主任李延强挂帅担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后,即与北海海城区党政领导对接沟通,率队深入驻点村座谈。经多次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干部群众反复交流,提出了把驻点村打造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城乡互动、产城融合发展示范点的工作思路。(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思路提出三个具体目标:近期,主要围绕自治区的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三清”活动,核心解决岭底村的螺壳集中处理和翁山村的饮水工程改造问题;中期,结合北海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全力抓好村容村貌整体改造规划建设;远期,围绕支持北海千亿元电子产业、助推海城区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以北海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区规划建设为切入,协调海城区、工业园区及驻点村三方,优化总体规划布局,明确项目建设重点,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以土地参股投入等方式,推动驻点村与工业园区融合发展。
“三笔账”算出新动力
这样做,能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理解和支持吗?刚开始时确实不好说。但在活动开展的一个多月里,人们掰开指头,前后算了三笔账,算出了新境界,豁然开朗。
第一笔算的是投入账。集中开展“三清”活动,两个村至少需建20个垃圾池,耗资约6万元;需添置15辆垃圾转运车,耗资约2.4万元;需聘请20名保洁员,每年要付酬约30万元;两条7公里的道路硬化,需196万元;新建水塔需50万元,总计需要资金投入近300万元。两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来源,这么多钱从哪里来?村干部很是犯愁。
第二笔算的是支持账。“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一个多月来,市、区、街道办三级全力投入,鼎力支持。高德街道办前后聘请了101名保洁员,购置了101辆三轮车、6辆清运车,建了50个垃圾池,发放了520个垃圾桶,总计投入90多万元。北海工业园区前后投入了200多万元。挂点单位北海市人大、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以及城区区委办、区人社局等各方也共同筹资10余万元。一些养殖大户也纷纷解囊相助。一算支持账,村里的干部群众信心大增。
第三笔算的是发展账。当地干部群众想:如果把城乡互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融入“清洁乡村”中,城区、园区、乡村现有的发展资源将通盘激活,三方的利益将形成有机结合,群众的积极性将有效激发,带来的将是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希望。
对村民而言,“清洁乡村”将不再是简单的打扫,还牵着发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的大梦想;对城区而言,将不再是“烦恼”的动员、“亏本”的投入,还意味着城乡统筹发展路径的新突破;对园区而言,将不再是“难解”的纠缠、“分外”的负担,还潜藏着做大做强园区经济的新契机。
各方受益携手谋发展
正是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一些有实力的投资商相继前来,就两村闲置了10多年的200多亩村民就业用地,提出合作开发方案;城区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及驻点村三方正围绕集体土地流转、农民以土地参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加快编制村容村貌改造规划,协同推进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建设。
城区干部感慨,以往仅仅想到如何解决征地拆迁难题,没有把农民的利益融合到当地经济发展中,吃力不讨好;园区管委会的领导感慨,以前只简单地考虑如何尽快征收土地,盘活开发,没有顾及当地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老觉得他们不配合;当地农村干部群众感慨,以往只埋怨土地征给园区而得不到反哺,没有想到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融合园区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结果是“守着金饭碗去讨饭”。
前后三笔账,算出了工作的新思路,算出了发展的新动力,算出了未来的新蓝图。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李宣良吴登峰祖国美丽的海岸线上,峰峦叠嶂中潜藏着一支神秘的部队——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绵延的军港码头,一块数十米高的花岗岩巨石在山水相接处傲然挺立。风吹浪打中,巨石上...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