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可以看到的最早说孔老夫子酒量达二百斤的,并非别人,乃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大名鼎鼎的孔融先生。
孔融,字文举,因当过北海市长,又称孔北海。孔融自小博学多识,聪慧异常,三岁时就因让梨而为人称道,十岁时更闹出一桩大事,从而名动天下——当时首都市长是著名文士李膺,李先生眼高于顶,不将一般人放在眼里,告诉门人:除了当世名人和通家好友,其他人一律不见,你们连通报都不要给他们通报。十岁的孔融却偏偏要见他,就到李府,对门人说:偶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弟,快去通报。李膺见是个不认识的孩子,就问:你家祖上何人与我李家有旧啊?孔融道:我家先君孔子与你家先君老子曾是师友关系,我们岂不是有几百年的通家历史了么!当时座中多少名士高官,听了无不称赞这孩子聪明有文化。偏偏有一人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的人,大起来未必能干。孔融立刻说道:如此说来,先生你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了(所以你现在才这么笨啊)!说得那人一楞一愣的,又不敢当场打小孩,大约只能忽然晕倒了。
孔融在著名的《难曹公表制酒禁书》里写道:“尧不千锺,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也就是说:尧的酒量能喝一千杯,而孔子的酒量达到一百觚。觚,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容量为两升。这升不是1000克的公升,而是我国500克的市升,也就是市斤。就是市斤,孔子的酒量也达到惊人的200斤,远远超过了于定国和郑康成。
这话可信么?
尧千锺的说法肯定是不可信的,因为尧时,中国人还不会造酒,至多也就是能发现一些天然形成的酒,数量是极少的,决不能供一个人(哪怕此公是伟人)一次喝千杯。但孔百觚的说法就并非无稽之谈了,这不光是因为孔融是孔子的直系后代,吾国向来以孝治国,崇拜祖宗,普通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孔融更不可能给经过几百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风吹拂而声望日隆将成圣人的自己老祖宗的脸上泼污水,而且还因为:
1.孔子的身体长大,而且力大无比。《史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这个尺寸依照沈括先生考据出来的古今尺寸之比,换算成今天的公制“海拔”依然达2.21米(比姚明还高耶)!另有多种史籍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与邑人争门,举关决植。”呵呵,没想到心目中文质彬彬的孔老夫子,如此高大且力大,显然须有极大的胃口以补充能量,客观上就具备了好酒量的条件。
2.孔子自己也说过:“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前一句是说:只有酒我是可以无限制地饮,而不至于醉的。大多数读者都认为,孔子此话是在告诫弟子:喝酒要有节制,不要喝醉了,并以此作为儒家的“饮须有礼”的证据之一。其实,这也是因为“圣人不能迹近酒徒”,故而从不提孔子喝酒海量,为孔子辩护罢了。因为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孔老先生不可能要求自己的学生都有如此高的餐饮水平(何况其中还有类似颜回那样的穷困学生),更不可能要求学生也不吃买来的酒和肉。所以,显然这句话和其他几句一样,也是孔子在说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应该理解为夫子自况。后一句也是在沾沾自喜:喝酒而不醉,于我一点都不难啊。
3.同时代还有不少相似言论可与孔融相证,如王肃编的《孔丛子》一书也说到“尧舜千锺,孔子百觚”。又如三国时,吴国后主孙皓有一次与中书令张尚饮酒,喝到醉醺醺时,孙皓问张尚:我的酒量可以与谁相比?张尚道:陛下真有百觚之量啊。孙皓虽是暴君,却是有文化的暴君(有文化的暴君往往比没文化的暴君更可怕),竟因此怒道:你拿我比孔子啊,你明明晓得孔子没有当过帝王,如此比喻,是想让我也当不成帝王啊!张尚先生竟为这样一句话而被下放去做造船工人,最后还送了命。
所以,孔子先生的酒量肯定是大的,200斤可能是个约数,但他酒量极大而且从来没有喝醉过,应该是不争的事情,他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喝酒冠军。
(完)
新闻推荐
厂家表示将在本月28日前后明确召回车型维修事宜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