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档案情有独钟,因档案助我成功地编了几本书,也助我写了几十篇论文。档案也给我的著作或论文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支撑,助我有效地认识某些已逝岁月的历史真相。
在1987年至1991年间,我受命编写《北海市电影志》、《北海市曲艺志》、《北海市文化志》等志书的任务。当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一是档案资料不全,二是对具体情况不大熟悉,三是靠自己来干,有时还要兼职编写。我该如何去完成编写任务呢?我觉得,受命完成上述任务,既是对自己工作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史料,是志书的基础。史料的多少、正误、衍缺,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写志书,必须探本溯源、贯通古今,才能记述其历史的沿革变化,文史是不能虚构的。为了获得翔实准确的史料,我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及采访有关知情人,做了大量内查外调、积累及整理史料以及甄别工作。我先后曾到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自治区图书馆以及湛江、北海、钦州、合浦及浦北等地20地多个档案馆及图书馆查阅有关史料,仅在北海市档案馆查阅有关史料,我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陆续采访相关人员一百多人,查阅的各种报刊、档案史料几百种,收集到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这些史料成为上述志书的撰写基础。
《北海市电影志》是一部记述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事业近百年来发展变化的志书,约九万字;《北海市曲艺志》记述了北海的曲艺历史,时间跨度有几百年,约七万多字。由于有了收集有关档案资料及采访有关知情人的资料作支撑,终于把《北海市电影志》和《北海市曲艺志》编写好了,而《北海市文化志》我也写好了一部分。1992年下半年,由于种种原因,我辞职“下海”到开发区工作。“下海”前,我还是将数万字的《北海市文化志》的文稿以及收集到的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留给《北海市文化志》的下任撰稿人。
此外,我还编出了两本书,一是文史专集《北海剪影录》,另一本是《北海风情录》。这些书的文章,大多都是以文史资料作依据作支撑的。《北海剪影录》曾获北海市(2000年至2003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我还写了30多篇论文。很多论文也是以文史资料作依据作支撑的。其中如《论北海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掘和构建北海市的海洋文化》、《北海历史文化底蕴研究》和《北海古窑址与“海上丝瓷之路”的研究》等都获了奖。除此之外,我的《涠洲岛上有珠池》等多篇文史论文约十万字的资料收入了《北海史稿汇纂》。
现在,我虽退休多年,但对档案的痴情不减当年,有机会仍到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收集和浏览有关文献资料。我觉得,文献档案资料,对文史工作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是哺育文史工作者成长的乳汁和良师益友,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的“金矿”,是一座文史工作者用之不竭用之有效的文史资源库,是文史工作者取得进步和取得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和阶梯。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