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事宜。黄娴 摄
今年3月1日,北海市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满一周年。记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有效激发了北海市民众的创业热情,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发展。据统计,在这一年里,北海市新设立企业3616户,同比增长63.25%,新设立个体户8702户,同比增长29.88%。市场主体增幅在广西14个地市中排名第二(其中连续7个月增量第一)。
市场主体总量增幅明显,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海市广大创业者对自身都有较合理的预估,认缴资金和年限基本都在可控范围内,创业者对改革新政有比较理性的尊重,没有出现“百亿元公司”以及承诺出资期100年的企业,新设立市场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提升行政效能,让改革“落地生根”
据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为让改革的各项措施迅速落地生根,北海市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提高窗口办事效率,实现了业务指导“零距离”、沟通服务“零障碍”、业务办理“零耽搁”。
记者了解到,北海市进一步优化配备骨干,增设办理窗口,充实受理人员,实行排号叫醒,缩短排队时间,让申请人与引导员直面相谈,指导企业从名称预核、材料准备、提交受理、领取执照全程跟踪,同时下放登记权限,提速办理期限,让企业一路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加强了咨询窗口力量配备,设立了引导台,开通了Q群服务,便于办事人员下载表格和预先沟通审核;坚持预约接待、上门办理传统做法,企业对政策把握不准的,可提前电话咨询、Q群发问、网上留言等方式,减少往返折跑;坚持发放联系服务卡,重点项目责任人跟踪,困难企业结对帮扶,让企业克服门槛心理障碍。
此外,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严格执行一审一核,本着“非禁即入”的原则,不卡、不推、不拖、不等,鼓励当场发照,一天办结。
扶上马送一程,营造健康创业环境
市场主体的陡增,有效激活了北海经济市场活力,也给政府部门带来更多的责任。据了解,为帮助企业健康成长,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市工商局关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专题报告,分析了北海市场主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帮扶企业发展。
北海市从“建机制”、“搭平台”、“补短板”等方面着手,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品销售等方面主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加强煤电油运和专项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着手解决企业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零距离”服务。积极实施《北海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好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工业项目、工业创新项目发展。落实非公经济发展措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北海市非公有制强优企业发展目标奖励办法》等文件,并抓好落实。
与此同时,以解决企业融资难为突破口,搭建助推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服务平台,发挥区市两级信贷引导资金3000万元的撬动作用,积极开展“惠企贷”工作,继续支持开展“助保贷”业务,多渠道全方位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和鼓励小额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注册担保公司50家。
据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北海拥有很多特色资源,比如种养、旅游、渔业等方面。整合这些特色资源,对规范经营、实现产业的增量提质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去年以来,北海市对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颁发了全市首张旅游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将在铁山港区青山头景区原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北海市铁山港青山头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紧接着,在侨港镇成立全市第一家渔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渔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