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什么样的活动最能吸引村民尤其是年轻的村民?什么样的文化最受普通大众欢迎?
这个问题一直因为种种因素困扰着农村基层工作者。新春期间,记者在铁山港区营盘镇白东村委大王岭村采访时,发现这里洋溢着浓郁的“年味”: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发、自觉地融入到村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中来:唱歌、跳舞、唱戏……但凡村里有活动的地方,看到最多的就是青壮年农民的身影。
这与其他村庄举办活动时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唱主角截然不同。那么,2014年上榜“广西文艺村”的大王岭村举办了什么样的活动?这些活动为什么会受到农村青壮年的欢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到大王岭村做了“深度”采访,试图揭开深层次原因。
多项产业发达 提供物质基础
大王岭村北靠岭南临海,拥有海岸线3公里,人口660人,其中外出务工者有106人。该村水田仅有48亩,坡地250亩,虾塘110亩。如果按照传统农民的做法,人多地少的大王岭村经济肯定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压力也是动力”,正由于本村可供生产的水田不多,大王岭村走出去创业的村民就越来越多。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如今大王岭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建筑村”,俗称包工头的建筑老板众多,家产在数百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同时,该村部分村民还利用靠近海边的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多项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富裕的大王岭村,仅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2500元,163户人中拥有轿车近50辆。
追求精神文明 兴建文体场所
富裕起来的大王岭村村民见多识广,深知大王岭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的富裕,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充实。在有识之士的牵头下,大王岭村于2008年就自发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全村进行规划,并由村民筹资建设文化广场1个、戏台1座、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台2台、宣传广告牌1个、健身器械一批,初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让周边村民艳羡不已的文化活动中心。
有了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就能足不出户,在家门前享受到城市人才有的文体设施。茶余饭后,大多数村民都会涌到文化广场前,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可是,村里的精神生活仍然空乏:锻炼以后村民该咋办?
有村民提出:能不能在村里建设一个卡拉OK室,解决村民晚上文体活动过少的问题?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受到众多村民特别是年轻村民的积极响应。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卡拉OK室,家里的年轻人就不安分,不是打麻将就是喝酒,容易助长不良的风气;从年轻人来说,有了卡拉OK,就用不着专门开车到市区花费一大笔钱娱乐了。
经过努力,2014年,耗资近20万元,自然村中罕见的卡拉OK室终于在大王岭村落成。它的建成,大大净化了农村风气,往日里年轻人酗酒、打架、赌博等现象大为减少,闲暇时大家都喜欢到卡拉OK室聚会欢歌。
举办节庆活动 传承民俗文化
大王岭村是一条有着300年历史的古村,历史底蕴十分丰厚。从100年前起,大王岭村就有着每年从初十到十五闹元宵的传统:村里由上一年诞生男孩的家庭做东,负责主持筹划节庆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从湛江、、北海、合浦等地邀请粤剧名班前来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每年演出粤剧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特别是年轻村民的要求。近年来,除了邀请粤剧名班表演外,该村的闹元宵节目还新增了公馆木鱼、本村和邻村村民进行舞蹈表演等内容。自从卡拉OK室建成后,在全村人面前表演唱歌成为节庆活动里面人气最高的一个节目,村里的年轻小伙子们争先恐后在父老乡亲面前一展歌喉,期望得到大家的承认。
今年的2月28日 大王岭村第四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整场活动几乎全部由村里年轻人负责:场地背景布置、鲜花摆放、音响调节、维持交通秩序……为了能在众多父老乡亲面前露一手,年轻人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一大早就起床参加义务劳动,很多人都顾不上吃饭。随着当晚的活动逐渐降下帷幕,大王岭村的老村民、北海市作家协会老作家林坚毅感慨地说:在节庆活动中,村里年轻人焕发出无穷活力……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