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交警手势韵律操训练。在多媒体教室学习少先队知识。本报记者 王海珍海城区三小从基础切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让祖国花朵在“幼苗期”就得到丰富的营养。如今,该校琳琅满目的光荣墙上再添重磅亮丽牌匾——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北海市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打好基础,从“小事”做起
海城区三小秉承“一切从小事做起,做好了小事再做大事”的理念,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涵养优秀美德。
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牢固树立文明意识,逐步养成文明习惯、自觉践行文明行为。同时,加强法制教育,把每年4月和10月定为法制宣传月,分别邀请法制副校长与派出所民警等到校上课,并且长期开展“远离网吧、阳光上网”、“拒吸第一支烟”等活动,打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师生中掀起做一名合格“三小人”的活动,把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向深入;开展“知三小,爱三小,我为三小添光彩”教育活动,让传承优良传统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创建以美辅德的艺术形式,选择“好看、好听、好玩”的美育为载体,把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编排成文艺节目、绘制成图画、编成儿歌,同时成立舞蹈、器乐、书画、合唱等多种兴趣活动小组,使学生看有画、唱有歌、跳有舞,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愉快活动中实现德育目标。
立德树人,让学生看到一个个大写的“人”
海城区三小引导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增强大家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尤其注意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营造人人关心学生品德的舆论氛围。
要求老师平时关心后进生,课堂激励后进生,课后帮助后进生,保证每个后进生都能健康发展。老师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后进生帮教小组,建立个人转化档案,在调查落后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精心辅导,让后进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挑选表现好、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后进生组成帮教对子,明确帮教的任务,共同进步。
每学期进行“师德标兵”的评选,鼓励老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同时,树立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除了每学年“三好学生”、“品学兼优生”定期评比外,每周队部都会对各班级在遵守《规范》、《守则》方面的表现实行量化评定,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行为规范、培育良好习惯,带动全校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弘扬孝心,深化“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海城区三小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主题活动中,低年级孩子为长辈唱一首歌、跳一支舞、诵一首诗、讲一个故事,中年级孩子给长辈按一次摩、洗一次脚,高年级学生为长辈做一道可口的菜……将每年的4月定为革命传统教育月,开展祭扫烈士陵园、“飘动的热土”等中队主题队会,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每年10月开展主题为“民族心,中国情”的故事比赛或唱革命歌曲等活动,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创新活动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海城区三小不断创新形式,以生动新颖的活动载体在学生中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学校电视台开展“携手1+N,共创文明校园”中队主题活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掘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做小主持人,开展表扬或曝光报道,让学生在讨论中审视平时的言行。
成立翰墨书画院,编写并印刷校本课程《我是中国人 我能写好中国字》书法课本,在书法教学中贯穿“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育人原则,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开展《知我家乡 爱我北海 爱我中华》北海历史文化读本,让历史文化知识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奋发向上、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操。创编“交通安全手势韵律操”、“古诗文操”和“红领巾飘起来”等课间操,让学生们在常态化的活动中受到交通安全教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成立少儿科学院、文学社及学校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编印校报《卓越之路》……以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好做易为的活动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们“乐学善学”。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