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峰 陈传栋
从沉寂多年的处女地,到广西最具活力的产业新区。在铁山港区人满满的自豪中,既有工业产值接近北海半壁江山的荣耀,更有民生改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翻开铁山港区的“账本”,伴随着经济的腾飞,铁山港区民生投入同样红线上扬。公共财政资金逐年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不断提升。近5年来,城区平均每年民生投入超出3亿多元,到2014年,民生投入占全区财政70.9%。如今的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平安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1529元跃升到去年的9524元,铁山港区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居全北海市首位。
强基惠民、生态惠民、健康惠民、城建惠民、教育惠民、文体惠民、社保惠民、就业惠民、安居惠民、农补惠民,铁山港区的民生画卷越来越绚丽多彩。
1 社会保障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年前,在两个农业乡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铁山港区虽然基础薄弱,但“经济建设要与改善民生并重”这一发展理念却被一以贯之下来。
在“发展为了人民”思路的引领下,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民生改善的“助推器”。
针对铁山港区农村人口比例高的情况,北海市积极推进新农合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14年底,该区新农合参合人口15.2万,参合率99.9%,居全市第一;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从2011年的5.329万人提高到2014年的6.152万人,参保率由73%提高到84%。全年补偿参合农民34.34万人次,补偿资金5773.32万元。8559名城市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获得低保金1418万元,为2.2039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核发基础养老金5194.78万元。
而与此同时,铁山港区各种社保待遇标准也在不断提高: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基础养老金从2011年的55元提升到2014年的90元,3年内实现了“两级跳”;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也从2007年的50元提高到2014年的470元。除此之外,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和老年居民、重度残疾人等住院费报销比例均有提高。职工医保在同城化前门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费用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都由统筹基金支付60%;同城化后,在职人员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提高到70%,退休人员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提高到75%。
该区还力促出台《北海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缴纳,政府给予50%的补助;着力保障计生家庭的生活,2014年,共为计生家庭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办理爱心保险701人,代缴保险金1.8357万元;小额贴息贷款60户,计65.4万元。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43户1524人,代缴金额为10.668万元。
如今,看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养老问题解决了,家庭生活有了保障。建区20年间,老百姓翘首期盼的事情如今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民生实惠让铁山港人看得见、摸得着。
2 安居乐业 润物细无声
“在土坯房住了五六十年,一刮风下雨就担心它扛不住,现在好了,靠政府补贴,建起了新楼房,以后刮风下雨天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搬进新房的营盘镇石村村委西塘村陈泽明老人高兴地说。
像这样的村民在该区还有很多。截至2015年6月30日,铁山港区共有3622户像陈泽明老人这样的“危改户”农村居民搬进了新居。
近年来,通过实施安居惠民工程,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近两年该区筹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过千户;而去年,兴港、滨江两个生活区540套公租房、244套入园企业职工住房,南康卫生院、营盘卫生院、兴港一中、南乐小学等周转房建成投用,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有望得到有效解决。
20年间,铁山港区还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等活动,促进就业工作扎实开展。2014年,该区投入62万元解决被征地失业农民生活困难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岗位补贴,全区新增就业65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288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1%低于目标值。
3 交通巨变 合力铺就致富路
南康镇三塘村修通全长2.3公里的硬底化道路,大型车辆可以进入田间地头装车,村民别提有多高兴了。陈先生开心地说:“道路修好了,我种的10亩甘蔗,外运每车少了200元的搬运费,相当于一年就多赚了1600元。”道路畅通让农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的实惠,仅东塘自然村,村民至少节省了3万元的甘蔗搬运费。而以渔业为主的白龙村接通道路后,渔贩、商贩直接到海边收购海产品,销路畅通,价格也提高了。
建区前,铁山港区只有北铁公路和营闸路两条道路贯穿城区政府与区辖三镇,农村公路总里程约84公里,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以狭小的泥路为主。建区以来,铁山港区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区、镇、村间的道路建设。到2015年,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5.2公里,实现38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城区60%的自然村(241个自然村)通水泥路,通村道路硬底化比例居北海市前列。
在乡村道路畅通的同时,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三纵三横”路网建设也日趋完善。3.1公里石化项目进厂路、玉铁铁路、玉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工业园区内林纸一体化项目和B区等一批配套道路、滨江回建区、兴港回建区配套建设正在进一步完善,中石化卫防区、诚德防护距离及回建地、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和排水明渠、八号路、新二路等一批配套道路的建设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4 扶贫攻坚 扶困助弱显真情
建区伊始,铁山港区扶贫攻坚形势不容乐观。20年间,先后被自治区确定的整村推进贫困村就有8个,“十二五”期间全区贫困人口1.6553万,占全区农村人口11%。20年来,该区通过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产业扶持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人饮工程、民政扶持救济、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型农村医疗保障等措施,不断加大扶贫攻坚、扶困助弱力度,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让弱势群体感受温暖,铁山港区用20年不懈努力让扶贫工作成效卓著。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该区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030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80万元,增长158%。到2014年累计实现脱贫2726人,占贫困人口19.7%。而今年,龙门村委、塘仔村委、斑鸠冲村委、石村村委已实现脱贫,扫管龙村委今年底可实现脱贫。未来通过***,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十三五”期间城区其它贫困村将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不仅体现在扶贫上。20年间,铁山港区的助残工作亦是成绩斐然。通过“帮包带扶”,2014年,扶持贫困残疾人1200多人,筛查出885名重度残疾人纳入护理补贴项目中,每年每人发放360元补贴;筛查出258名不适合参加生产劳动的智障、精神病贫困残疾人纳入托养服务救助范围,每年每人发放1000元项目补贴;开展“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把70名残疾人作为帮扶对象,每年每人发放1000元项目补贴。投入12万元为3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无障碍家庭改造;充分发挥“基地+农户”的作用,投入20万元在“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解决了3名残疾人就业,扶持发放猪苗492头,共帮扶246名残疾人。积极落实各种优补政策,发放残疾人机动车燃油补贴、资助3名残疾考生读大学等,切实为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
在社会救助提供保障方面,该区抓好城乡医疗救助,解决城乡特困群众就医难问题,并做好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衔接工作,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标准,让困难患者得到及时的救助。2014年共救助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980人,支出救助资金235.8万元。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水平,为改善五保村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生活条件,城区政府投入20万元,在3个乡镇敬老院、27个五保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机等设备,让集中供养的158名五保老人备感温暖。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董文锋欧乾恒)1月2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南宁会见前来出席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港澳政协常委和特邀贵宾代表。彭清华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广西各项事业的关心...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