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一所高校内张贴的大学生贷款广告。
?一位大学生接到的网贷平台催款短信。
上接06版
贷款业务链养“肥”了谁
“校园贷”业务诱惑桂林的大学生,在一些校园内外已经形成了借款平台、中介商、校园代理、大学生客户的完整业务链。
小方是七星区一所高校大四的学生,从大二开始使用“分期乐”购买电子产品及贷款,金额从100元到2000元不等,目前还有1000多元未还清。最近一次贷款在2015年,总共借了2000元,这也是他借得最多的一次,用这些钱他去了一趟北海旅游。
“第一次贷款,是看到有同学在发传单,他说自己是这个网贷平台的代理。”代理拿小方的身份证、学生证、照片登记上传通过审核之后,小方就可以到平台上分期付款和购物了。
一位代理说,像他这样的校园代理在学校里有不少,基本都是兼职。只要贷款学生在其代理的校园贷网站或者APP注册、绑定银行卡的,代理就可以获得30至50元不等的提成,有的校园代理一个月能赚3000至5000元。
校园代理只是整条业务链的最尾端,往上则是中介商。
罗竞(化名)是七星区另一所高校的学生干部,去年他是本地一家网贷平台的中介商,承包了平台在这个学校的所有代理业务,手下有5个学生兼职代理。
“刚开始是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发微博、朋友圈,让同学知道自己是做这个的,然后每一栋宿舍楼安排一个代理,让他们负责弄资料、接单子。”罗竞说,开学季生意最为火爆,“去年上学期开学那个月,我和代理一共做了100多万元的单子。”每单依据金额大小,罗竞可以从平台拿到提成几十到上百元。
罗竞还说,在学校里不止他一个平台的中介商,别的网贷平台也在学校里发展了中介商,可谓竞争激烈。代理和中介商之所以发展快,与网贷平台近两年大力发掘大学生市场不无关系。
在“双11”和“双12”等网购狂欢之中,一些网贷平台甚至推出“大学生分期购物节”,还专门开辟了大学生喜欢的游戏点券分期付款。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平台也在大学生客户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去年“双11”期间,一家网贷平台21个小时内订单金额就突破1亿元大关。
与网贷平台的“慧眼”一样,本地一些借贷机构也视大学生客户为香饽饽。市内一家借贷机构从去年开始转型,业务转向大学生,目前客户中的80%都是大学生。
这家机构的负责人说,无论是网络P2P模式还是本地实体的借贷机构,目前都视“校园贷”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因为“校园贷”贷款金额小、频率高、风险可控。相对于社会人来说,学生社会关系简单,消费金额一般不会超过3万元,借贷平台掌握了学生信息、身份证、学生证和家长、老师联系方式,学生也会乖乖还钱,坏账很少。一旦出现还款逾期,去收账也容易。况且他们相对单纯,对于借贷合同中的违约条款、逾期付违约金等等细则,很多学生也不会认真去看。
丰厚的利润,极低的风险使众多平台纷纷争抢“校园贷”市场。谁能注册、放款更多,谁的利润也就越大。
校园信贷市场谁来监管
大学生群体越来越旺盛的消费能力,让校园的信贷市场疯狂生长。
2004年,广东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此后,包括桂林在内的全国各地银行陆续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迅速火爆。
当时,不少银行就在高校里设置摊点,吸引大学生办理信用卡,不少同学刷卡“冲动”消费,有同学甚至依靠申请助学贷款来还钱。正因大学生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了校园信用卡业务的“高危人群”。
2009年,银监会禁止银行给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发放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门槛被抬高。
银行退出之后,校园信贷市场出现了短暂真空,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降反升。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校园贷”的出现,为尚未具备收入自足能力的大学生重新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名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
记者也对市内4所高校的30名大学生做了一项调查,他们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校园贷”的贷款途径,而使用过“校园贷”的有5名,贷款金额最少的1000元,最多的1万元。
具体到这些钱的用途,有3名是购买电子产品,如手机、单反相机、笔记本电脑,有1名是购买电动车,还有1名是为创业的电脑店提供资金周转。
“无论是学习还是找工作,都需要买手机、电脑。”市内一所高校的学生小王说,他“贷”了6000元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每月本息400多元,全靠做兼职还款。
然而,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高利息就意味着高风险。
李昂说,90%的学生贷款并不是为了满足生活费、学费等基本生活需要,国家与学校都有相应的助学贷款和贫困生帮扶计划,但跟风和攀比消费心理让一些大学生开始选择“校园贷”。
这种消费方式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承担较大的法律风险,支付较高的利息;另一方面,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消费误区,增加家庭压力,甚至误入歧途。
李昂说,在学生小A欠款之后,他多次接到贷款平台的短信和电话,甚至有恐吓和威胁的语言。这样的压力他处理起来都很头痛,更何况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罗竞则表示,一些贷款机构催款的方式多是找学校老师和家长,逼学生还钱,甚至一些平台还提供兼职给学生打工还钱。
郑州大学生跳楼事件发酵后,呼吁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校园贷”平台加强监管的声音日益高涨,但银监部门目前尚未有具体举措。
李昂认为,从消费信贷的角度来讲,这种金融产品的初衷并没有错,它是一种金融创新,但不能鼓励和引导学生过度借贷或过度超前消费。“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大学生的相关金融教育相对欠缺,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过度借贷的后果是什么,即便逾期也不会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而当下借钱的方式又如此便捷和迅速,多种因素叠加,类似的悲剧就还可能发生。”
新闻推荐
昨天,奥运冠军、“体操王子”李宁 ( 左&nbs...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