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娟 张天韵 文/图
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北京的宋庄、“798”艺术区……原创艺术家自发形成的一个个聚居群落,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不管驻扎在乡村、城中村,抑或旧厂房;也不管称之为“艺术村落”,抑或“艺术村”“艺术区”,这种艺术行为正在成为一种现象,引发话题与思考。十几年来,广西本土也出现了不少艺术村落,成为激活创作、推陈出新的艺术发生地。艺术家为什么要聚居在一起?艺术村落长成什么样?艺术和村落之间会有怎样的影响?带着好奇,记者走进这些艺术村落——
聚也依依
散也依依
2003年,北海艺术家村落户风光秀丽的北海外沙海鲜岛。首批入驻的艺术家中,有蔡道东、肖畅恒等北海水彩画的重量级画家。之后,随着艺术家村声名远扬,南宁及外省一些著名画家、艺术家纷纷进驻这里创办工作室。最繁华时期,村里聚集了30多位画家,包括刘绍昆、邵伟尧等著名画家。
北海艺术家村位于海产品市场顶楼,周边环境嘈杂喧闹。或许正是这股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濒临海边的地理位置,给了这些擅长以海为元素的画家们丰富的素材和无穷的想象。海洋、海岛、海港相互交融的影响,丰富了画家们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形成大气磅礴、浪漫飘逸、刚柔并济的审美特点。自从画家群体入驻艺术家村后,“北海水彩画”更加绚烂,影响也更为深远。他们创作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美展上获奖,成为广西美术创作一个响亮的品牌。
近些年,因为种种原因,外地画家逐渐退出艺术村。留下来的十几位画家,皆为北海当地画家。他们以多元的、富有地域特征的艺术创作活动,成为北海一道迷人的风景。
南宁首个艺术区的形成要比北海晚两年。2005年,广西艺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黄月新租下学校后门附近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一层2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将之精心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因为化纤所距离艺术学院很近,且闲置厂房较多,艺术学院教师纷纷进驻开辟工作室。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这里像滚雪球似地迅速聚集了艺术学院的30多位老师。他们的年龄呈老中青梯队,几乎集中了艺术学院的创作骨干。因为地处南宁市星湖路南一里,大家将这里命名为“南一里艺术区”。当时的桂林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阳山也在这里有一间工作室,他每天都来工作室创作到很晚,有时甚至通宵作画。
记者曾去参观过十几个工作室,置身于高大、宽敞的空间特别轻松自在。老师们介绍,创作之余,他们会串门聊天、观摩交流,切磋技艺、相互促进。
前些年,因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类院系全部搬迁到南宁相思湖校区,加上化纤所拆除了部分厂房建高楼,老师们陆续搬出,另觅工作室,曾经兴盛了几年的“南一里艺术区”就此沉寂。
从2009年开始,在南宁市青秀山下的瓦窑村,又出现了一个后来被称为“瓦窑艺术区”的艺术家村落。
最早进入瓦窑村的,是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张燕根等几位雕塑家。张燕根的“天惠艺术中心”外表与普通民房无异,楼内则是令人惊艳的艺术世界:一楼是宽敞的创作间,二楼被布置成艺术品展示厅。还有一间宽大的会客室,常常高朋满座。
很多艺术家在拜访了张燕根“天惠艺术中心”后,也来到瓦窑村创办工作室。几年间,瓦窑村聚集了40多个艺术工作室。各门类艺术家在这里醉心营造艺术之梦,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激发艺术灵感。瓦窑艺术区声名鹊起,并在2010年受到第六届宋庄文化艺术节组委会邀请,以汇集雕塑、油画、影像、水墨、装置等几大门类的“广西群落艺术家作品展”在宋庄成功亮相。
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年底,因为城市建设需要,瓦窑艺术区所有工作室被拆除,艺术家们各奔东西,有的重新开辟了“战场”:摄影人梁汉昌经过多方奔波,拉着十几个艺术家,2016年5月在距离南宁市区30多公里的古岳坡建立了工作室,开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田园生活。而张燕根等人,至今仍在寻寻觅觅……
人气与房租齐飞
南宁艺术区的形成,大都与广西艺术学院教师的艺术活动有关。2012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类院系搬迁到相思湖校区,为了更好创作,一些教师开始在学院附近寻租工作室,与学院仅一街之隔的四联村成为首选。几年间,村里聚集了20多家老师、学生建立的工作室,涉及陶艺、漆艺、雕塑、设计等艺术门类。一个城乡结合的小村落,瞬间如城中村般热闹喧嚣起来。
造型专业青年教师韩冰是最早来到四联村的。他有老房子情结,起初他到村里转悠,想找一间心仪的老房子。几经打听,询问到一处160多平方米的青砖老房。这是一间有近400年历史的清代房屋,前后两进,青砖黄泥,古朴沉静。韩冰对它“一见钟情”。
2013年年底,韩冰搬进来后,对房子进行了简易装修。他没有撬动屋里的木板、青砖,而是使之保持原貌。只是稍微抬高了中间庭院的地面,加装了玻璃落地门和防雨棚。并在院里、屋外种上竹子,整个房子显得古朴幽雅,别有一番韵味。后来,房东把后面的房子也租了一部分给他,他把中间打通,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两边加起来就有了300多平方米。
瓦窑艺术区被拆除后,一些老师来到四联村寻找工作室,最早进驻的韩冰就当起了他们的“向导”,有四五位老师通过他的帮助在村里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其中,就有造型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吴昊宇。
吴昊宇2014年7月进驻时,除了他工作室所在的那栋楼,周围还是一片废墟。他用砖块围出一个可以停七八辆车的前院,从门口铺一条青砖小路直通后院。精心打造的后院更是别有一番天地:3条青砖小路围成的草坪绿意盎然,草坪一侧的鱼塘边开出一块菜地,边上放了一套桌椅,用于吃饭聊天、创作休憩。院里有两个窑,他所有的陶瓷作品都在这两个窑里烧制。走进屋内,一楼是宽大的制作间,二楼是典雅的展示厅。记者留意到,在书房和客厅之间,立了一面木制镂空隔墙,镂空的空格上摆满了茶具、碗、碟等精致的陶瓷作品。吴昊宇说:“搞艺术是为了表达你对生活的理念,对社会、人文、自然的体验。所有的体验皆来自于你的生活状态,而工作室就是你的生活状态。所以,我特别用心打造工作室,每一处细节都精心布置。”
令吴昊宇感到遗憾的是,房东看到艺术家进驻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前院建起了高楼。吴昊宇无奈地说:“等于废掉了前院的艺术风格!”
因为较早进驻四联村,韩冰和吴昊宇对于村子的变化全都看在眼里。艺术家们进驻后,村里人气兴旺了许多,路边多了一些卖美术用品的小店铺,甚至还出现了颇有情调的小咖啡馆。穿行在密密麻麻的楼房之间,抬头往上看,常能看到用美术字写的“某某工作室”招牌。艺术家进村,给这个偏僻小村带来的活力和艺术气息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抬高了这里的房价。如今租房的价格要比他们刚来时涨了3倍。韩冰说:“这很正常,只是希望村里有一个统一规划,政府也不要急于开发,给艺术家多留一点空间和时间。”
坚守在慢时光里
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事处老口村的三民坡艺术村,去年忽然在微信上“火”了一把,被微友们称为“一个透着创作灵气的村庄”。
走进村庄,满目田园风光:绿坪中吃草的牛、池塘里嬉戏的鸭、悠闲觅食的老母鸡,还有那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青砖大瓦古宅。在村子中心,记者看到第一个进驻三民坡村的艺术家黄涛。
黄涛招呼大家走进他那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这是黄涛2013年租下来的。在保持原风貌的基础上,他作了简单修缮,成了艺术工作室。老式的桌子、八仙椅,以及一些散落的铜器、剪子、锉子、锤子,将老屋挤得满满当当。
黄涛原是南宁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一次偶然机会,他迷上了铜艺制作,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对铜器的喜爱,很快成为小有名气的铜艺原创艺术家。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他萌发隐居乡野的念头,正好听到三民坡村民想创建文化艺术村的消息。他辞退了工作,来到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村,租住一间老屋,建立起了工作室。黄涛说:“当时就是看中村里文化氛围浓厚,村民对艺术家的进驻很热情,加上安静的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这样的慢生活能让我静下心来思考和创作。”
黄涛喜欢乡村,对三民坡有着很深的依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子,为村里介绍更多的艺术家进驻这里。他的朋友、广西艺术学院雕塑教授农帮敏成为第二个进驻三民坡的艺术家。
农帮敏原先在瓦窑村的工作室因拆迁不得不另觅佳处。经黄涛介绍,他来到三民坡进行反复考察,最终选定了一个废弃砖厂作为工作室。这座废弃砖厂仅有两口上世纪70年代初建造的柴烧窑和两间小平房。
农帮敏和他的学生花了一年多时间,在保持原味的基础上,将废弃的砖厂打造成一个带有乡土味、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
由黄涛带路,记者来到掩映在树木之间的农帮敏工作室。这里占地4.8亩,由创作区、窑炉区、展厅、休闲区等组成庭院,绿草坪上、砖砌小道旁,散落着各式各样、造型朴拙的雕塑。工作室的前方,是一片开阔的田野,一头老牛正在阳光下安静地吃草……
“农帮敏工作室是目前三民坡打造得最为完整的工作室,其他的几家正在建设中。”黄涛指着附近一座已盖了一半的砖瓦房说道。前面拐弯处,有一间原本用来织壮锦的旧厂房,目前也正在改建中。
因为种种原因,进驻三民坡村的艺术家并不多。如何更好地协调与村庄、村民的关系,找到彼此利益的契合点,有时比创作更让人思虑。当创作成为游客眼中的“西洋景”,这种善意的好奇对艺术家也是一种叨扰。
不过,黄涛和他的朋友们还是决意在这里坚守下去。毕竟,“这里的环境更适合安静地创作”。
新闻推荐
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公布 计划5年全区移民搬迁110万人
■搬迁区域分布在79个县(市、区),集中安置92万多人,分散安置17万多人■安置区着重培育精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和产城融合发展等5大特色产业基地本报南宁讯(记者/韦继川)日前,我区...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