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盛龙 本报通讯员 蒋 均
7月1日,在北部湾海域——北海市银海区侨港电建渔港,1000多艘休渔渔船静静停靠着,渔船上国旗迎风飘扬。每艘渔船插一面国旗,是侨港的传统。当天,从北京传来喜讯:侨港镇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侨港镇是全国知名侨乡。上世纪70年代末,7700多名侨民历经艰辛回到祖国。经国务院侨办和自治区批准,归侨被安置在侨港。去年,该镇人均GDP达13.49万元,农渔民年均纯收入1.67万元,年接待中外游客超过40万人次,旅游创收6000多万元。昔日荒凉海滩,成为北海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沧海变桑田,侨港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归侨的“主心骨”——镇党委。
侨港镇党委书记赖伟清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历任镇党委一张蓝图绘到底,30多年坚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同时,依托港口码头和侨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产业,趟出一条党务与侨务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目前,该镇拥有各类渔船1300余艘,渔业年总产量10万吨、总产值达16亿元以上。拥有海产品加工企业20多家,海产品远销欧洲、日韩及东盟各国。
多年来,侨港镇通过推行党员干部“一联十、十联百”工作模式,一名党员干部联系10户渔民群众,每10名党员组建一个党员志愿服务队,联系帮扶一百艘渔船,零距离服务渔民生产。
在基层党务实践中,侨港镇创造性地建立“侨乡海上党旗红”党建机制,即把党组织建在渔业公司,把临时党支部建在渔船上,把党的工作覆盖从陆地向海洋延伸,使1000多艘渔船成为坚固的“海上移动长城”。
重民生、聚侨心。2012年以来,侨港镇党委先后争取1.77亿元资金用于改造华侨中学、华侨小学、华侨医院等,全面改善归侨侨眷民生。投资10亿元的侨港棚户区改造工程,可解决近7000名归侨侨眷的住房困难问题。该安置模式被联合国难民署评价为“世界上难民安置和融入社会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新闻推荐
本报北海讯(记者/曾俊峰实习生/罗金敏)据北海气象台信息预报,受近期热带气旋影响,7月27-29日北部湾海面预计出现8级或以上阵风,将严重影响北海至涠洲岛航班。7月25日上午,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已经启动游...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