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梁生)为更快地帮助流浪者找到回家的路,与亲人团聚。8月8日,钦州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与公安局刑侦支队合作,首次对在救助站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进行DNA采集,建立“基因身份证”,并录入全国打拐信息库,以进一步提高寻亲效率。
据悉,目前,钦州市救助管理站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共有64人。其中,钦州市精神病院有35人,通过政府采购托养在北海市同心爱老院有21人,广西救助服务指导中心有8人。一般而言,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多都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因为流浪乞讨人员身份不详,更说不出自己家在哪里,救助管理部门只能将他们寄养到福利机构和医院等,进行治疗或托养。以往为了帮助这些流浪人员找到家人,救助管理部门只能靠口音、衣着、肤色等来粗略判断他们的家乡,然后,再通过当地民政部门的支持,找到流浪人员的亲人。如此一来,不仅工作量大,效率还很低。
8日当天,有关工作人员对长期滞留在精神病院的35名受助人员进行DNA数据采集,随后,还对托养在北海市同心爱老院、广西救助服务中心的29人进行DNA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放到全国打拐信息库进行比对。据了解,DNA检验技术因具有个体识别率高、亲缘关系认定准确的特点,被认为是确认亲缘关系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DNA信息的集中采集入库,将有助于这类人群确认身份、寻亲救助等工作的开展。一旦比对成功,找到其亲人,救助管理站将护送受助人员回家,与亲人团聚。“现平均每年都有10人左右滞留”,钦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往年在公安机关的支持下,曾通过人像信息对比方法,成功地查清一批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的身份信息,并帮助他们找到了亲人。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救助管理站已为54名受助人员找到亲人,其中,滞留5年以上的有22人。“以前都是用‘笨办法\’,现在有DNA比对科学多了,会有效提高帮助受助人员的寻亲效率,”工作人员称。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