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音专校园的面积很小,没有楼房,所看到的建筑都是平房。各建筑群之间的活动空间地也很窄。每到上课时间,校园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听到从琴房、课室、宿舍,甚至饭堂里发出的琴声、歌声。我感受到了这所音乐殿堂特有的韵味。
音专设专科和附中。我入学时,专科、附中的学生各约100人,分声乐、管弦、民乐、作曲和钢琴五个专业,教师多数都是北京、上海和武汉等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也有从各音乐团体招聘。在学校的教学设施中,数十台钢琴是学校最大的特点,无论琴房和课室甚至学生宿舍都有钢琴。因为凡上音专的学生,不管什么专业,第一年的必修课是学钢琴。但学校的钢琴都是旧的,甚至放在学校大礼堂舞台上唯一一台三角钢琴也是旧的,而且它一个琴脚下的活动轮还没有了,只好用砖头垫着琴脚。它是我最早看到的大钢琴。这台“跛脚”大钢琴虽然破旧,但它却是音专第一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钢琴。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的第四届音专毕业生音乐会上,为我伴奏而使用的就是这台三角钢琴。毕业离校前夕,我(图一左第一人)和老师及师弟师妹们在学校大门前合影,主修钢琴演奏专业的蔡学玲同学,用大礼堂这台“跛脚”的大钢琴又为我伴奏一曲留影(图二),这是我在校期间两张极其珍贵的留影。
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每位专业老师只负责少数学生,学生每周上两节课;每个学期都以系为单位,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学生的专业观摩会,互相学习;学校各专业的老师每学期都在大礼堂举办音乐会,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期末考试也在大礼堂举行,学生在台上演奏,老师在台下认真聆听,给各考生的演奏评分。记得我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演奏了一首小奏鸣曲,专业老师对我的成绩给予了首肯和鼓励。
除了专业课外,学校还开设视唱练耳、乐理以及中外音乐史、哲学等课程。此外,但凡校外开音乐会,学校都尽可能发票给学生前往观看,这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我入学不久,有一次学校就通知我们管弦系的同学前往广州中山纪念堂,观看苏联著名指挥家阿诺索夫指挥广州乐团的排练。第二天晚上又在纪念堂观看他指挥的正式演出。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的指挥风采,至今还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我读音专二年级时,广州举办首届羊城音乐花会,这是国内音乐家们关注的盛事。音乐花会开始后,在中山纪念堂开了一场又一场的独奏、独唱音乐会。在此期间,学校都给学生发票前往观看,让学生大开眼界,了解了全国各地音乐的发展水平。当时,中外音乐家到广州开音乐会,一般安排在广州市中心的友谊剧院,学校也会发观摩票给学生去观看。实际上,友谊剧院成了音专学生的音乐欣赏厅。
母校音专创办半个多世纪以来,数易校名并几经变迁,于1985年12月,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而更名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巨匠冼星海对音乐的功能曾做过这样的表述:“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毕业后,我用在母校学到的知识为大众服务,也希望人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娴通讯员陈晓明)近日,市土地利用盘活提升领导小组印发了《“土地盘活利用提升行动”征地批后实施相关工作任务安排表》和《“土地盘活利用提升行动”市区9400亩征地批后实施任务“四定...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