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山港区司法局通过三大举措推进平安建设工作,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港区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获得北海市信访工作中记集体三等功、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模拟法庭”听证调解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铁山港区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大项目不断进驻,在服务项目开展征地搬迁工作中,出现不少因利益而发生的矛盾纠纷。铁山港区司法局创新开展“模拟法庭”听证会调处方式,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召集争议双方面对面沟通,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附近村的党员干部旁听,参与调解,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助推项目建设。“模拟法庭”还根据实际情况,搬到双方争议的田间地头,通过当面对质,实地查看、现场勘定取证,当场以情理法进行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该听证调解模式做到一村一个调委会,一个项目一个调解组,全面实现“无民间纠纷积压、无民间纠纷激化引发刑事案件、无非正常死亡事件、无群众性械斗、无群体性侵害行为、无群体性上访”“六个无发生”目标,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铸造平安建设的“稳定器”。五年来,铁山港区司法局在征地搬迁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民生民心工程来抓好,投入人民调解效能建设资金650万元,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782起,其中征地涉及纠纷348个面积1185亩,破解一个个“项目梗阻”。
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铁山港区司法局依托“温馨之家·贴心服务”平台,在区、镇两级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建设,利用原有的办公设施,按照“一平台六中心”进行布局,建设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设置“温馨之家·贴心服务”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人民调解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安置帮教中心,切实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以解决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全区42个村(社区)建立了选派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担任专职法律顾问,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咨询解询、法律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方面来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了法律服务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确保群众法律需求和法律诉求渠道的畅通,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共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5000人次,开展大型法律宣传活动50次宣传人数8000多人,上法制课60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份,代书300份,参与纠纷调解215件,提供诉讼代理30件,提供法律援助150件。
社区矫正实现“三个突破”
铁山港区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社区服刑人员报请减刑实现新突破。兴港镇的社区服刑人员陈某向公安机关举报一名涉嫌犯强奸罪的在逃人员线索,并协助民警成功抓获该名嫌犯,铁山港区司法局按立功表现报请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裁定予以减刑一年,这在全广西社区服刑人员报请减刑尚属首例。二是管理队伍实现新突破。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编制少,人员少,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铁山港区司法局除了成立社区矫正大队进行管理外,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10个专职人员,在全市首先成立社区矫正协管大队,有效缓解了辖区矫正工作任务重、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管理方式实现新突破。在抓好日常管理外,还通过与北海监狱共建的方式,在监狱内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到监狱参观监区、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让社区服刑人员对高墙内外管理教育感同身受,社区矫正效果明显。截至目前,铁山区司法局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362人,解除266人,现在册96人,社区服刑人员没有脱管和漏管现象,重新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2%以下,为铁山港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排气管就这样从骑楼二楼窗户伸出。南国早报记者许海鸥摄南国早报北海讯(记者许海鸥)始建于1883年的北海珠海路老街,是北海知名的旅游景点。最近,位于老街的一个餐饮店,在骑楼外墙上安装了一根排气管,很...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