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文化▲▲
□刘宝德(阳信)
阳春时节,一册绛红色封面的《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论坛》摆在了我的案头。闻着淡淡的墨香,不禁感慨万千。在此之前,李象润先生已先后组织和动员滨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出版了《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考略》、《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研究》两书,开启了滨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先河。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出版三本论著,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人赞叹。
这册《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论坛》,着重就滨州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薄姑方国进行讨论,依据相关资料,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李象润先生的《薄姑三论》、张基地的《蒲姑考略》、马光俭的《博兴蒲姑兴衰考》、吴名岗的《惠民大盖商墓为薄姑国君墓考论》、李沈阳的《蒲姑研究:历史与未来》等,读后若饮醇醪般回味无穷。正像当代历史大家安作璋先生所说:“薄姑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东方大国,传世的文献资料很少,而且考古发现的文物资料也很有限。但是这个古代方国非常重要,是滨州历史文化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国先秦历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当安教授读到这些论文草稿之后非常高兴,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一些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学术观点,值得学界重视。”
滨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有序。从鲁北阳信小韩遗址出土的文物判断,早在七千多年以前,这儿就有人类繁衍生活。正如《易·系辞》所载:“包牺(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代为薄姑氏领地,因“薄”与“蒲”、“博”“渤”“鹁”等字通假,才有了“蒲台”、“博兴”、“渤海湾”、“鹁鸪李”诸多地名的历史由来。
薄姑氏是东方土著,是殷商颇有实力的东方氏族方国,后被周王朝打败,黎民被迫四处流落。据学术专家论证有这么几条线路走向:一是南下说,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在《竹书纪年舒考》中求证出,“蒲姑其遗族之居地者曰黎,在中国的南方。”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宗泽先生研讨撰文,认为“广西瑶族的祖先是商代蒲姑氏族。”二是西行说,沿齐水逆行。薄人西迁,河南南阳汉置博望县,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于该地。西行的还有一支抵达陇西,形成蒲戎氏族,亦嬴姓,疑是秦王朝赢政的高祖。远涉的还曾到达甘肃平凉薄落山居住。唐代也在新疆西部设薄知州,犹与薄姑氏西迁有关。三是东北说,大量的薄姑人沿渤海湾先跋涉到东北,再漂落到朝鲜、日本列岛等地,这次实则进行的是华夏炎黄子孙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闯关东”,更是一次民族大交流、大融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东北各氏族的文化素质和耕织水平,并促进了中华民族与朝鲜、日本东亚各地的交往。朝鲜有博川郡、博川里、蒲地里等地域名,皆因薄姑氏族的迁徙居住有关。进入日本的薄姑人后裔,能够从薄野氏、薄云氏、蒲氏、蒲田氏、薄尾屋氏等姓氏得到佐证。我们这些“薄姑古国”的守望者,应引为自豪的。
此书虽以研讨薄姑古国为主要脉络,同时还占用一定的篇幅收载了孙子研究、民俗考略、历史人物等论文,见仁见智,色彩纷呈,读者读来定会爱不释手。
新闻推荐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2000】59号文批复山东省,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7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字【2000】194号文发出《关于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