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凯 见习记者 陈南
■推三轮车卖小吃的万元户
09年6月,小侯跟着老乡从河北来到滨州做起了小吃生意。“没上学,也不懂技术,做过建筑,也做过零工,但都没赚到钱。”小侯告诉记者,偶然看到老乡在滨州学院南门卖小吃生意不错,便和老乡商量也做起来小吃的生意。“没啥投资,就是这辆三轮车,再就是焊了这个铁炉子。”小侯说,肉夹馍的做法也很简单,在跟老乡“实习”了1周后他便“出徒”了。
和小侯一样来自东北的张大爷在滨州医学院门前做小吃生意。“儿子在这开餐馆,说这买卖还行,我们老两口就过来了,不光我们,孩子他姥爷姥姥也来了。”张大爷告诉记者,他和老伴用三轮车摆摊卖饼,孩子姥爷和姥姥做烧烤。“学生开学期间,好时候一天卖200多张饼,不好的时候也得100张。”
张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个饼卖2块,好时候一天下来能赚300多,但并不是每天都好。”他告诉记者,他的生意和油饼、炸串等相比利润不高,但一个月也能收入4000余元,“比种地强多了。”
2010年的春节一过,小侯便把妻子从河北老家也接到了滨州。“忙不过来,学生很多,还有些社会上的市民。最近生意不好做,每月不但要交300多的管理费,油和面的价格也都涨了不少。现在卖小吃的越来越多,竞争很激烈,利润远不如以前。”但据小侯讲,一天的利润能保持200多,大部分摊主的月收入能在10000元左右。
■“外地人” 带来异域小吃
“河南油饼”、“西安肉夹馍”、”安徽板面”、“北京石头烤饼,记者在滨州学院和医学院门前发现,这些小吃的幌子上标识的大都是异地特色小吃。在摊主和食客的片语交谈中也能听到些许的南腔北调,但他们真的就是来自小吃的原产地吗?
经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从事小吃生意的摊主以东北人和河南人居多,尽管他们多数是在坚持当地小吃的做法,但风味也慢慢地有了“滨州”特色。
“麻辣烫正宗做法是酸辣麻口味,但滨州人基本不喜欢吃辣,所以我们推出了酸甜口味。”一麻辣烫摊位老板告诉记者,在学校周围做生意的大多对小吃进行了改良,“不到原产地,基本察觉不出来。”
据一位烤饼摊主介绍,他以前是在家种田的,旁边的烧烤小伙以前是做建筑的,而那个卖油饼的小妹以前是饭店服务员。“本地人也有,但多数都是外地的。”烤饼摊主说,他们这个群体都属于弱势群体,“我读到高中,他们有的小学都没毕业,尽管每天都和大学生接触,但我们没学问,没技术。”
■交通堵塞、噪音扰民、垃圾乱放、油烟熏人
每天的中午和晚上是滨州学院和医学院附近最繁忙和热闹的时候。因为有了小吃摊的存在,从黄河五路回家的一些居民都能感受此路段的繁荣。“每天中午,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围着摊点买吃的,一过马路一队队的学生。”市民陈先生说,小吃摊的存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一到中午、晚上这里就人潮涌动。“一到晚上,烧烤、油炸摊位都开始营业,远远地看去灯火通明,走近才知道是烟雾缭绕。”
在滨州学院门前卖油饼的小赵告诉记者,“每月都有附近小区来收卫生费,晚上也有人来打扫,但还是有人反映这个地方垃圾乱堆。”小赵说,小区后的确有不少生活垃圾,但那是负责清扫的居民堆放的。
记者了解到,摊点的确有小区的居民负责清扫,但垃圾却都被堆放到了小区的一角,“这个地方有垃圾车来运。”一为居民如是说。
■校园文化的另类存在形式
小丁是滨州学院07级的学生,“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可以吃东西,还能和朋友打台球、上网,没感觉有什么不好的。”面对记者采访,小丁表示,他们班同学大部分都会选择校园周围的小吃摊。
“我不会去想食品质量问题,要有问题他们早就做不成了。”学生阚文学(化名)表示,他和同学经常在这聚会就餐,“相对于学校餐厅的宽敞明亮,小摊的马扎和帐篷倒更容易被我们接受。朋友聚聚吃个烧烤,这些小吃摊也应算是一种大学校园文化吧。”
■路边小摊或须规范管理
近日,不断有居民向本报投诉,称楼下的摊位占道经营、油烟熏人、噪音扰民等问题。市区校园周围小摊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更引起了周边居民的不满。
面对居民不满,多数摊主自知理亏又表示无奈,“我们没别的能耐,不烤羊肉串能干啥?大家过日子都不容易,多一些理解才好。”
市民许先生曾向本报反映滨州学院扰民问题。“被油烟逼得大热天不敢开窗,楼梯上都是厚厚的油,大人小孩出门就挨熏,但换个角度想,如果烧烤摊和饭店不在我家楼下,我也可能不会反对它们,并非要逼着执法部门彻底取缔露天烧烤,但希望他们科学规划,把烧烤摊集中到一些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地方经营。”
不少经常光顾小吃摊的几位学生表示,把校园周围的小吃摊“赶尽杀绝”也许并不是明智之举。毕竟小吃摊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它们还是能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的,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算是这个城市夜生活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露天烧烤和室内烧烤作比较,应该说露天烧烤更受大家的欢迎。借用一句网络词语的话,可以说‘哥吃的不是味道,吃的是气氛\’。”一位男大学生边吃边说。
“我就在这楼后住,最烦的就是那些喇叭和叫卖声。”居民李阿姨对学院附近的小摊意见挺大,“白天响就算了,但晚上也闹到11点就太过分了,你赚钱了,我们倒跟着受罪。”采访中和李阿姨一样对摊点不满的还有居民张先生,“晚上烧烤、炸肉遍地开花,每次从那走衣服都熏得油乎乎的,头发上也满是油味。”
据住在医学院附近小区的一居民介绍,晚上他家都是紧闭门窗睡觉,噪音和油烟成了困扰他的大问题。
新闻推荐
■81岁的赵庆寿老人 郭笑 摄□本报记者 郭 笑 本报讯 在众多参赛选手中,一群身穿统一红色服装的身影格外引人关注,他...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