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告急:
神经科都住有中暑者
据市120紧急救援中心数据显示,上周接诊中暑患者61人,创120调度中暑历史最高呼救记录,市内各大医院已经救治了上百位中暑病人,其中不乏重症患者。
“上周大约有30余位中暑患者前来就诊,近一半的患者需要入院治疗。”滨医附院急诊科主任邱建清对记者介绍,“今年中暑患者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呈现为重症患者多、死亡病例多等特点。”据邱主任讲,急诊病房已经住满了中暑患者,但是患者有增无减,病房紧张,不得已的情况下,急诊科协调其他科室以备中暑患者随时住院治疗,“甚至神经科都住有中暑患者。”
◎正视中暑:
建筑工人“热死”引争议
一位来自无棣的建筑工人因中暑死亡,“他才45岁啊!”知情人士透露。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全市已经有十余人被“热死”,“中暑还能死人么?”部分市民对此持怀疑态度。
“多数人认为,中暑只是小毛病,多喝水,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其实在有些情况下,中暑会导致人的体温急速上升。有研究表明,当中暑导致的高烧超过41.6摄氏度时,死亡率高达21%,市民一定要加强对中暑知识的认识。”医生告诉记者,“很多人感觉中了暑只要凉快过来就没事了,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酷热会使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甚至会使血管破裂,造成体内大面积淤血或者出现患者吐血等情况,类似的重症中暑会随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医生提醒,环保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室外工作者要特别注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适当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随时补充些淡盐水。”
◎桑拿天来袭:
中暑者老人、儿童居多
张先生是滨州小营人,以卖水果为生。7月29日中午,张先生冒着酷暑骑着电动三轮车开始了与往日一样的沿街叫卖活动。
下午1时多,张先生突然感到头昏眼花,眼前发黑,身体直打晃,便依靠在墙根儿不动了。一位路人感觉老人是中暑,急忙买了一根冰棍儿给老人吃,过了一会儿老人站了起来,但是不一会儿又晕倒了,好心人马上拨通了120电话。截至昨日,老人依旧躺在床上输液,鼻子里连着吸氧管。内科医师告诉记者说:老人达到医院时已经昏迷,体温高达39.5摄氏度,四肢抽搐,血压90——180,心脉微弱,经诊断为重症中暑。
“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人身体调节能力差,遇到高温天气更容易导致中暑。”邱主任提醒广大老年朋友。
在滨医附院儿童输液大厅里,医生护士忙得不可开交。陪儿子输液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儿子今年6岁,正在一个儿童学习班参加辅导,在回家的路途中突然昏迷,带到医院后才发现是中暑了。“公交车上人非常多,孩子热得不行了。”无独有偶,赵女士的儿子也是因为在去学习班的途中被“热晕”的。
“盛夏炎热季节,家中要准备一些解暑药,如藿香正气水等;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饮食尽量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适度开空调降温。”
近日,滨州市持续高温闷热,7月31日滨州市最高气温突破39度,120救护车每天都要接数十位中暑患者,随后,记者走进医院了解相关情况。据滨医附院的医务人员介绍,前两天中暑的患者一个接一个,医院的病床已经处于紧张状态,数位患者被送到医院后高烧不退,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其中三位重症中暑患者因器官衰竭已经死亡。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李琳
新闻推荐
□通讯员 王晓红 本报滨州讯 近日,2010年度市直城镇退役士兵岗前培训班在滨州市劳动力培训中心开学,市直近150名退役士兵...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