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爱心哥哥”榜样力量大 本报贵州爱心行引来滨州爱心潮
十多名滨州爱心人
牵手贵州贫困学子
□本报记者 朱庆光 张卫建
本报讯 今年8月初,本报记者与滨州爱心哥哥隋刚共同踏上贵州爱心之旅,在贵州好心人士的赞助下,走苗乡穿侗寨,对贵州山区贫困孩子的生存状态做了报道,引起滨州市民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关爱。8月18日,本报以《每天三元,可助一名贵州学子》发出倡议,呼吁更多的“滨州爱心哥哥”伸出爱心之手,救助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贵州孩子。倡议发出后,受到滨州市民的热烈反应和积极响应,截至昨天,已经有30多人表达自己想要捐助这些孩子的意愿。在本报记者和贵州方面的努力下,目前已经有十个孩子有了受助对象,有许多爱心市民已经把一年1200元或者按每月100元的资助费,直接打到了受助学生的邮政储蓄卡上。滨州市民的爱心之花正在贵州山区灿烂盛开。
在本报牵线搭桥的过程中,贵州孩子的感激之情和滨州市民的诚挚爱心让记者感动不已。爱心市民王先生对本报举办的这次活动赞不绝口,称非常有意义,在结对救助了贵州麻江县贫困孩子杨仁勇后表示,要尽可能的实现自己的诺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并称报社以后有这样的活动再通知他。爱心市民吴先生救助的是贵州台江县方召中学的贫困苗族学子张二这,在了解到张二这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后,马上汇去了半年的救助资金600元,这是第一个汇去爱心款的滨州市民。另一位爱心市民刘先生,长期关注爱心事业,在电话中,他和记者说,原来他参与过西部格桑花助学活动,感到遗憾的就是他救助的孩子后来辍学了,让他很是失望,他表示要捐助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让自己的爱心能看到结果。在本报记者给他推荐了贵州省台江县在贵阳八中上学的贫困学子杨军后,他表示愿意资助这个孩子,9月13日,他给记者发来短信称:“我开始资助杨军,若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我至少会资助他完成高中学业。”
受助孩子张二这收到吴先生的捐款,向记者要去了吴先生的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向记者发来短信,对晚报牵线搭桥让她有能力完成学业而表示感激。受助学子田美花发来短信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感激,她说:“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分数,不管有多大风雨阻挡,我要抱着梦想冲向未来。”
贵州台江县方召中学的许老师,了解到本报组织的这项活动让他班里的几名学生受益,再三表示感谢,感谢鲁北晚报对贵州山乡苗族孩子的关爱。贵州麻江县隆昌中心小学的班主任彭正桂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感激之情。
今天本报向社会公示滨州爱心人士和贵州贫困学子的结对情况,借此向支持本报奉献爱心的滨州爱心哥哥姐姐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新闻推荐
在滨城区多家粮油店走访得知,在本地米还没上市前,外地米或本地陈米走俏,从2.0元/斤-3.5元/斤,大米的最低价格已经冲破2元大关。“提前买米,现在不后悔。”樊超说,她丈夫早有准备,提前购得一袋50斤的...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