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理顺滨州本地白酒企业的发展脉络,还得从白酒的“娃娃时代”说起。从上世纪80年代初民营经济萌芽,白酒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被时代大潮推着向前涌。随着官方白酒政策的断断续续,白酒企业之路注定要磕磕绊绊。
其实,白酒市场的雏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得以成型,当时浓香型白酒异军突起,到90年代末已占据半壁江山,而这便筑起了整个四川原酒的鼎盛时期。2001年无疑是个分水岭,当年5月1日起,官方对粮食白酒与薯类白酒消费税实行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相结合的复式计征方式及接连的政策调整,为白酒业未来的激荡起伏埋下利益博弈的伏笔。
作为滨州本地酒企的“元老”,孙武酒业(现为山东一品液酒厂)技术师吴登军回想起当年的市场变故时说:“调整产品的结构,调整产品价格已成了当时白酒行业主流。消费需求和经济政策已经逼迫产品的升级换代,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到兴旺和发展。”正如同其所经历的,在官方政策变动下,2001年后四川原酒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原酒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国企与官方,民企与官方,国企转型到民企,后来跨国公司来“搅混水”,利益格局越发变得扑朔迷离,以产权界定为诱因的跌宏摇摆困扰着企业20年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酱香型、清香型等香型白酒的快速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以浓香为主的四川原酒的生存空间。不难发现,像天地缘、范公酒篓等本地酒企跟风而动,逐步在鲁北地区形成了“一县一酒”的格局。
就在白酒市场方兴未艾之时,2009年8月1日这个注定为酒业带来新故事的日子,白酒消费税在市场的一片争议声中尘埃落定。“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下大力量开发新的品种。所以无论是有意识主动或无意识被动,提高质量、升级换代都将是产品结构变化的趋势。”惠民一品液酒业掌门人吴兴峰分析说,新一轮的博弈期,有哭又笑,有改革也有勉强应对。
“稍不留神就栽跟头”,吴兴峰熟知酒企发展的规律,在兴与衰、成与败的风口浪尖,企业家的表情格外丰富与纠结。他看惯了重蹈覆辙的教训,听腻了不走寻常路的标杆。
像吴兴峰一样,不少酒企掌门人对未来的白酒市场还没有吃透,未来的市场走势到底意向何方?似乎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有章可循的答案。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官方对白酒税收政策的新调整,就像一剂强心剂注入原本混沌的酒业体内,一个新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新闻推荐
本报和团市委联合再推爱心助学活动 呼唤更多的爱心哥哥关注本地贫困学生 一天三元钱让滨州的贫困孩子拥有明天
□本报记者 朱庆光 王磊本报讯 本报推出的贵州爱心之旅和滨州哥哥贵州助学行动暂告一个段落。但本报的爱心助学却不会终...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