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人员给居民发放的礼品卡
■促销活动现场相当热闹
■促销活动周围围满了居民
□本报记者
晚报15005430155热线讯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有力的保护。而社会上却有人为了利益,开始把目光盯上了这些老年人,将黑手伸向了他们。案件频发,骗子骗术更是层出不穷……
近日记者接到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的热线,记者为此做了调查暗访。
>>促销人员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近日,家住滨州经济开发区北街家苑二区的市民张先生致电本报,称小区内来了帮促销人员。每天早晨都会有一帮老年人围坐在他们周围。而至于促销的商品是什么,是否会有人上当受骗,张先生表示不清楚,所以想通过媒体的介入,了解清楚事实的真相。
据张先生介绍,近日早上,院内的篮球场上格外“热闹”,不是因为晨练的居民多而是因为来了一帮促销人员。
“促销人员称要在我们小区内搞活动,活动期总共7天,目的是为了给所在厂家做宣传,同时也为小区居民带来便宜、实用的商品。然而,具体销售什么商品,一开始居民都表示不清楚。因为促销活动的前两天,工作人员一直没有说明,只是说一些打动小区居民的话,送上些许的小礼品作为‘见面礼\’。”张先生说。
>>促销对象为何对准晨练老人?
正常情况下,促销活动应该选择人流密集的时段和地段举行,而这帮促销团体却选择在早晨的6:30至8:00这一时段和人流相对稀疏的小区内作为活动地点。
张先生及其他居民对此也表示不解。细想之下,张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们这是不法销售行为的话,选择早晨容易逃过工商等执法部门的视线。另一方面,这个时段出门买菜和晨练的老人居多。老人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有限,不能辨别真伪,往往会被销售员的巧舌所迷惑,出了问题既没有发票也找不到店铺,只能自认倒霉。”张先生解释道。
>>这样的促销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张先生的想法是否多虑,他的假设是否成立?为此,记者亲临促销现场,做深入的暗访调查。
记者连续两天清晨赶赴促销现场。销售人员究竟会有怎么样的诡异促销,会采取何种手段让老年人信服,所售产品的性能是否真如他们所讲,记者的贸然出现会不会被促销人员察觉,又会有何种反应?
请继续关注本报近期推出的追踪报道。
(请线索提供者张先生来报社领取线索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志强 亚楠 通讯员 李晓楠 本报讯 7月17日,消防支队联合市著名书画家们举办了“庆祝建军85周年水墨方舟走进消防...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