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位鲁江 通 讯 员 王明芬 本报讯 上周五一场大雨,造成市城区人行道近70处路面出现不同程度塌陷,绝大部分集中于井盖附近。记者从市政工程处获悉,造成路面塌陷的原因既有部分管盖年久失修导致脱落,也有树根生长将人行道井盖顶起导致路面受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井盖附近路面出现塌陷原因在于各种管道交错在一起,阻碍了雨水排放从而导致地面受到侵蚀以至
>>一个路口四处井盖出现塌陷
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黄河六路与渤海十七路交叉口,该十字路口四个角的井盖附近人行道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塌陷。在滨州市油区工作办公室门口西侧,三名工人已经将一处井盖周围路面挖开近两米深。
“雨水流入路两边的雨水收集口后,会沿着一根约30厘米粗的管道流入这处窖井内,再汇入地下这根直径一米的排水管道排走。”一名姚姓工作人员说,“但是现在窖井紧贴窖壁南侧的这根管道,把通往窖井内的雨水排放口给堵上了,只剩下不到两指宽的缝隙。”
该工作人员解释,如此一来,不仅减慢了雨水排放速度,同时使排放不出去的雨水透过破损的排放管道侵蚀四周地基,时间长了就容易造成井盖附近路面出现塌陷。而修复一个这样的塌陷路面,需要耗费三名工人将近半天时间。“有些雨水排放管线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必须重新更换新的管道。”一名张姓工作人员说。
>>相关部门
正紧张修复
王明芬告诉记者,针对大雨过后市城区内出现的人行道路面塌陷情况,他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并正在组织人员进行施工修复。“有些塌陷路面必须先把地面进行深挖,找到塌陷原因后才能确定修复处理方案,有些地方各种管线交织在一起,给施工增加了很大难度。”王明芬说,“雨后我们就一直在进行紧张的修复工作,这几天光忙这事了,预计还得需要几天的时间。这次修复目的在于对之进行彻底根治,修复之后最起码人行道不会再受到损失了,同时也会在道路积水时加快雨水排放速度。”
路面尚未完全修复之前,市民晚上散步之时也要注意路面安全,谨防摔倒等意外发生。
>>市区共有近70处塌陷路面
6日下午,记者从市政工程管理处维修大队副队长王明芬处了解到,大雨过后,市区内约70处塌陷路面,新城区占了大多数,“在老城区,共发现了近20处塌陷路面,新城区则有近50处”,王明芬说。
王明芬解释了路面塌陷原因:“老城区人行道路面塌陷,有四方面的原因:部分路面年久失修;管盖部位脱落导致路面受损;各种地下管线交错分布,破坏了正常的排水线路,导致路面地基受到侵蚀从而引起塌陷;树木根系顺着接头部位生长,将井盖或路面顶起,时间一长造成路面受损。”
对于新城区近50处人行道塌陷路面,王明芬认为相关设施建设年代较短,并不存在老化问题,但地下各种管线交错在一起,且在回填的时候不密实,树木根系生长导致地面受损是导致人行道路面塌陷的主因,前者又占了很大的比重。
新闻推荐
□财经扫描□通讯员 梅 萍 本报讯 为增强广大客户的反洗钱意识,有效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工商银行滨州滨城支行积极采取各...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