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位鲁江
通 讯 员 窦玉芹
本报讯 为营造“花满滨州”的美丽浪漫景色,今年以来,市城管执法局园林处在鲜花与色彩的搭配应用上进一步创新,不断扩大宿根花卉、各类花灌木栽植范围和数量,着力解决城市绿量有余、色彩不足问题,并取得明显成效。
据了解,实施“鲜花满城工程”是滨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迎接明年滨州市国家园林城市的验收,为让城市绿化工作提档次上水平,在增加绿量的同时,特别注重色彩搭配,注重草花和各类花灌木应用,确保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季相色相富有变幻的景观效果。为此,园林部门配合裸露治理工程及转角提升改造实施,从品种和花色搭配上巧做文章,错开花期,宜地宜花,累计栽植各类宿根花卉150万株,栽植各类花灌木达8万多株。其中,选择在新立河东路(黄二至黄八)、渤海十八路以北天地桥处、黄河五路(渤十六至渤十八)、渤八(黄二至黄四)等地段大面积播撒或栽植二月兰、波斯菊花籽,累计播撒面积达8万多平米。
据了解,今年秋季,市区黄河八路还要增植900多株樱花,明年配合文化广场、新滨公园、彩虹湖等多处重要景点提升改造也从完善植被入手,合理配置各类花灌木和草花。同时城区各街道、转角还要大规模增加宿根花卉用量,并且按照分段式栽植格局,搭配各色宿根花卉,呈现大色块、明丽清晰的视觉效果。
□本报记者 位鲁江
通 讯 员 窦玉芹
本报讯 下水道管做成的花盆里花儿争奇斗艳,替换下来的木栈道重新铺就的小桥古朴典雅,直径近两米的废弃下水管里安装的座椅成了集休闲与避雨于一体的好去处,废旧太阳能板做成的凉亭亭棚彰显着美观与简约……近日,一座占地近400平方米的“低碳园林”景观出现在文化广场西南角,为双节期间的园林再添加一道“低碳”美景。
在“低碳园林”中记者看到,整个园林主景区由水景、木制小桥、碎石园路和花卉布局构成,水面栽植了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地面栽植各色应时花草,中央地带设有三个圆形铁质花架,四周悬挂常春藤花盆。
主景区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安置了两个直径2米的废弃下水管,下水管四种鲜花簇拥,由于下水管内道容量大,里面安放了座椅供游人休憩、赏景或避雨。主景区的西南角为曲桥凉亭,木质曲桥的用料是新滨公园替换下的废弃木质栈道,浅绿色的方形凉亭亭棚则是废弃的太阳板,亭下安置了两个小座椅,整体造型既简约又精致美观,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文化广场上,这些低碳小品成了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把广场点缀的更加迷人。
“随着时代发展,‘低碳减排\’、‘低碳经济\’等新名词已经被人们熟知,但对于低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密切关系不少人却并不了解。我们想通过园林的展示作用,通过把园林设计和低碳理念结合在一起,以文化广场作为平台将低碳与生活的关系巧妙的展示出来,让市民对低碳可以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园林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低碳园林”
现身文化广场
新闻推荐
10月7日,国庆长假进入尾声,不少回家过节的人们纷纷收拾行李离家返程。当天,滨州汽车总站人流密集,迎来中秋国庆假期的返校、返工客流高峰,同时不少外出旅游和探亲的市民也陆续返滨。据...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