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加雷
冬泳爱好者用自带的自来水进行冲洗
▲
1986年,谭永臻等十一名游泳爱好者首次尝试冬泳,并一路坚持下来。此后的26年里,滨州市冬泳队伍不断壮大,仅市区的冬泳人数已达200人左右。但因条件简陋、设备短缺,冬泳队伍的再扩大遭遇难题。
>>冬泳之技,非一日之“冻”,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谈起冬泳,已有26年冬泳经历的谭永臻说了四个字——贵在坚持。
从夏天到冬天再到春天,周而复始,坚持不断的游泳才能跟上四季气温的变化,才能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冬泳带给身体的“畅快”感。
36岁的卢希永是今年刚加入冬泳队伍的新人,从五月至今,近七个月的坚持让他有信心迎接更凛冽的寒冬。“刚开始也是挺怕的,也没信心,但游着游着,自己就放开了。前几天降温时,自己也坚持下来了。”卢希永表示,慢慢游,坚持游,逐步适应了就没问题了。
谭永臻提醒广大游泳爱好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决定是否可以冬泳。同时,要经过夏秋季节的长期准备,切不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冬泳运动。
>>室外场所简陋,冬泳爱好者自带遮挡、淋浴简易装备
11月15日,记者在中海情人岛附近采访时发现,多数冬泳爱好者都自带简易的换衣袋或者大毛巾,来遮挡自己进行换衣。在游完后,再用自带的淡水进行冲洗,部分人还将在回家后进行淋浴,彻底洗净。
“套一个换衣袋进行换衣,十分麻烦。但咱也代表着城市形象,总不能光着换衣服吧。”部分冬泳爱好者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中海、白鹭湖等几个室外冬泳场所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几处简易更衣室,以方便市民换衣等事项。
记者了解到,市区的冬泳队伍人数持续在200人左右,因场所、设备等原因,绝大多数为男性,仅有的极少数女性冬泳爱好者也都集中在蒲园等拥有更衣室的室内冬泳场所。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 张宝凯 本报讯 11月23日上午,鲁北晚报举行《我和晚报》有奖征文评审会。此次评审,晚报社邀请市作协主席李登建,副主席刘庆祥、许烟华,与晚报社副...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