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廷
1月14日,在齐白石再传弟子张红果和滨州杜氏宗亲会秘书长杜建廷的共同努力下,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滨州市培风书院正式恢复。
培风书院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院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它的建立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书院达2000余所,这时滨州培风书院应运而生,并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据清李煕龄记载:培风书院在东南隅,内为讲堂三楹,后院长斋室三楹,两旁号舍四间,堂之旁号舍各一间。杜石樵先生记曰:州旧无书院,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州牧张堂捐廉,劝谕绅士创立。
杜氏家族的十三世孙杜彤光,将他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推向了社会。他捐资并亲躬修葺学宫,首创滨州城内最早的公办学堂培风书院。在创建培风书院的过程中,杜彤光亲自带头捐资,并在两任知州的协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筹措资金,购置地基,直至竣工。后又延请儒师,招收学子。培风书院的建成开学,为古滨州后期的文化教育繁荣奠定了基础。
直到庚子(1900年)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三年后,培风书院更名为滨州小学堂,直到1913年改滨州为滨县,次年,滨州小学堂以序列数排列易名滨县第一高等小学。
1928年国民党主政滨县后,该校将设在文庙的第二模范国民学校(初小)纳入其管理范围,成为一处完全小学,遂改名为滨县县立第一小学。1937年冬,日寇进犯滨县,在人心惶惶中该校自行解散。至此,培风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恢复后的培风书院位于滨城区泰山名郡小区内,它的正式恢复,不仅填补了滨州市没有正式注册书院的空白,也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应有的贡献。
掌故
新闻推荐
6万元名表 每天竟慢20分钟 销售员:手表会经常出现走慢或走快的现象
□本报记者晚报15505430155热线讯 时间就是金钱,可花高价钱买回的“时间”却也不一定精确。“6月份在市区渤海七路某大型商场的欧米茄专柜买了一块6万多元的手表,戴了三四...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