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民(开发区)
要说起那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年味儿,要数解放初期的新农村里。当时,经济的好转,民风的淳朴,虔诚的祝愿,把这一传统节日的年味儿浸润渲染得醇厚而浓烈。
又浓又稠又黏的年味儿裹缠着孩童们的梦境三部曲:盼、乐、恋。
那些七八岁的孩童,盼年盼得莫名其妙,在土炕上整夜地滚碌碡、推碾子,真个是初次咂摸了失眠的滋味。那时的年,广义上包含了腊月和正月。腊月初的某一天,不知哪个顽童“啪”的一声点燃火鞭(爆竹),那年味儿随着硝烟四下弥漫,就预示着“年下”大舞台序幕拉开了。
腊八日,这块儿兴熬腊八糕,不叫腊八粥。有条件的,配料齐全,质量上乘。一般农户黏米加小枣文火细熬,直到用铁铲能铲倒碗里。稀是粥,粘是糕(高)。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鞭炮声中过小年。男女老少齐动手,里里外外大扫除:屋里的蛛网灰垢,院里的碎砖烂瓦,一点死角都不留,猪圈牛圈,盖上新土。灶王爷返回时也会讶异:原来这些土头灰脸的庄稼汉也是极爱干净的!
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刷大缸涮小瓮,全是用来贮存过年食品的。连续几天,各家奏响不同旋律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蒸出的年味儿诱惑挑动人的舌尖儿:枣儿流油的年糕,形状各异的包子,溢出汁液的糖三角,红点醒目的大馍馍。
年三十手工时装登场。最可笑的是那些穿虎头鞋、带虎头帽、长得虎头虎脑的小家伙,他们摇头摆臀还真有点乳虎气。小妮们简直就是花蝴蝶。那腊月初至今敢站在胡同口纹丝不动的中年汉子,穿戴那么时兴又利净,保准有个心灵手巧的媳妇做后盾:人家这是在炫耀贤内助巧夺天工的剪裁和密密匝匝的针脚呢!下午,排起长队祭祖坟。返回后先贴对联后贴年画,那年画不是杨柳青的就是潍县的。一个胖娃娃抱一条大鱼,不正是年年有鱼(余)吗?
三十晚上,得守夜。当时没啥文艺娱乐。老人讲述辛酸岁月,壮年回忆似水年华。那些闺女小子,暝眼打盹的熬着盼着——过年。
午夜一过,便有火鞭响起,继而噼噼啪啪,鞭炮炸散,烟火弥漫,把心坎上喜庆的引信点燃,欢腾吵醒了沉睡的农庄,烟雾笼罩了大街小巷,二起脚(两响炮)把年味儿抛向云端——过年了!洋溢在人们脸上的是喜庆、欢乐。
大年初一,人人带着祝福和祈盼,走门串户,磕头叩谢。您别误认为这纯粹是封建礼教,其实,在中庸之道的中国,这种礼节同时也是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的一种特殊场合。如一晚辈曾得罪一长辈,年初一,晚辈一声“磕头啦”,长辈上前挽起,免了。
初一下午,锣鼓队、秧歌队、高跷队、花鼓队、花棍队轮番表演,人们尽情表达着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同时赋予了年味儿鲜明的时代特色。那些顽童们在人群中蹿出蹿进的乐“透”了。
初四年戏登台。一直唱到元宵,那时演出没分文报酬,更无“走穴”。民间艺人的奉献精神让年味儿又染上了艺术色彩。有人曾戏说,元宵节是年尾巴。可见元宵节时的年味儿还是挺浓的。有句俗话叫:二月二,刷篦子,净了糕嘎渣。就意味着“年”过了,可还有不少孩童沉浸其中恋恋不舍呢。
“啪”的一声钻天猴响了,宣告了这个“年下”的结束,而下一个“年下”,又在孩童们的翘首期盼中酝酿着。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滨州市高速及国省干线公路无较大拥堵 17处收费站免费通行小客车156000余辆
□本报记者 崔 畅通 讯 员 孙文贞 本报讯 记者从市公路局获悉,春节长假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期间,市公路局辖区内的13个高速收费站和4个一级公...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