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视听、丰裕的商品,以及消费变更、娱乐多样,已经让印象中的“年”逐渐走向“式微”。往昔春节里那些喜庆的仪式、让人感到快乐的风俗,琳琅纷呈的商品,正飘散于人们的记忆中。而“年味”作为某种功利性消费的全民狂欢,却让人疲惫应对。此时,我们当珍惜并怀念那些曾为我们带来欢乐、抚慰我们心灵的来自悠远传统深处的年俗和承载这些年俗的工艺和手艺。让我们走进那些偏远的山村,找寻那些飘逝的记忆,找寻那曾经的年味!
□本报记者 路彩云/文
徐志强/图
一把剪刀剪出五味人生,一摞红纸铭刻多彩岁月。又是一年新春佳节,胡玉花也在不停地忙碌着,“快过年了,亲戚朋友没什么好送的,送几幅剪纸窗花儿,也算是我的一份祝福。”四十多年的剪纸手艺已经让胡玉花驾轻就熟,手中的剪刀仿佛活了一般,一花一草,一物一人,一静一动,在她的手中都会成为栩栩如生的剪纸素材。
在胡玉花的家里到处都能见到剪纸的影子,“没事的时候我就剪,所以家里面到处都是我的作品,有的是我已经装裱好了的,有的直接就是信手拈来随手一剪。”胡玉花对记者说道,“我从十几岁开始学会剪纸一直到现在,算起来也有三四十年了吧!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手里一没事干就想剪点东西。”
在滨州,胡玉花高超的剪纸技术早已闻名遐迩,她是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会员,也是滨州市最知名的剪纸艺人之一,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各类省市奖项,据胡玉花介绍,原来她还住在农村的时候,就有很多孩子假期跟着她学剪纸。
传承剪纸文化,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是胡玉花一直在践行的事情,她曾在滨州市老年大学教学,也曾在滨州学院美术系设计班教大家剪纸艺术,在她的记忆里,幼儿园、中小学她都讲过课,胡玉花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大家愿意学,我就会教,我能留给后人的就是剪纸这门技术了,这是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很有必要好好传承下去。”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间艺术也渐渐被人们淡忘,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民间艺术传统发扬下去。
“说起来我是从小就喜欢剪纸,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家人学会了。”从小对剪纸艺术的喜爱让胡玉花一直对这门艺术充满激情,从一开始的稚嫩模仿到如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胡玉花用她这双巧手为自己谱写了一部令人赞叹的人生传奇。
在胡玉花的手里曾诞生过上万件作品,这其中包括中外四大伟人、鸟语花香、富贵花开等一系列的剪纸画,“我最喜欢的花是牡丹,因为牡丹寓意着吉祥富贵,又是我们的国花,所以我的作品中与牡丹有关的很多。”
胡玉花正在创作的一幅作品《富贵平安牡丹图》就已经剪了两个多月了,“这件作品的底座是一个花瓶,上面是几支怒放的大朵牡丹,还有几个花骨朵儿,在上方是几只飞舞的蝴蝶。”胡玉花一边剪着这幅还没完成的作品一边对记者说道。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知因为她的热情而收获了不少美名,“邻居朋友们都说我有人缘,那是因为朋友们或者喜欢这些民间艺术的人都会来我家管我要剪纸画,而且只要是公益活动,比如文博会、沾化冬枣节等等,我都会把自己的作品赠送给大家。”
说起自己的剪纸胡玉花说下一步的打算是“走出去”,“现在我的很多作品都是从书画杂志和电视节目上看了以后自己剪出来的,接下来我想出去走走,去那些比较知名的旅游景点,看看那些特殊的建筑,开拓一下思路,也开阔一下视野,争取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凭空想象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所以我得‘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艺。”
“干啥的稀罕啥,每次我剪完作品后都特别喜欢自我欣赏,咱们滨州剪纸的特色是粗犷豪放,讲究神似,虽然从表面上看并不是很像,但那种神态却是越看越像的。”胡玉花说起剪纸来是头头是道,“我的卧室就是我的工作室,我的剪刀就像我的老伴一样,剪了这么多年了,自娱自乐的同时也想给孩子们留下点东西。”
胡玉花的作品既有七十公分的大幅作品,也有小巧精致的掌上玩物,只要是自己的作品她都仔细地保存了下来,“这幅《凤凰戏牡丹》是1980年我的获奖作品,还有这幅《美国总统》的剪纸是我1985年创作的。去年的春天我的腿摔伤了,在床上躺了三个月,我剪了四百多只小鸟,可以说剪纸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了。”
新闻推荐
□通讯员 王丽红本报滨州讯 加油给钱,这是天经地的事,可偏偏就有些贪小便宜的人,“偷鸡不成蚀把米”,最后不但便宜没占着,还要受到法律的...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