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监察队伍整齐划一
大街上的流动“办公室”
3月25日上午9点,和往常一样,张卫海又开着那辆伴随他多年的黄色环卫监察车到大街上巡视,今天他要和卫生清运协议已经到期的五家沿街门店商量重新签订协议。但一上午下来,五家沿街门店里只有一家门店负责人在家,其余的负责人要么因事外出,要么服务员不肯透露老板的去处,甚至“连电话都不愿说”。张卫海只好和其中能够联系到的几家门店负责人通了电话,将垃圾清运协议的事儿告诉了对方。
这辆车身黄色、写有“环卫监察”字样、有些破旧的面包车,就是张卫海的“办公室”,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张卫海都是开着这辆车在大街上巡视,和林林总总的沿街门店商量垃圾清运的事儿。像今天这样的情况,用张卫海的话说,“太平常了”。
张卫海所在的市环卫处环卫管理科,目前共有在编人员15人,其中有7名人员分三个组负责垃圾清运费的收取工作,张卫海是这些人员中“工龄”最长的一位。张卫海和同事还担负着市区的环卫监察工作,工作繁忙而紧张,琐碎而费神。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负责的“片区”,但每天的巡视和协商沟通还是占去了大部分时间。用同事的话说,44岁的张卫海“不在卫生监察现场,就在去监察现场的路上。”而这辆因年旧空调已经不能用的黄色面包车,也成了张卫海的流动“办公室”。
臭水沟里挽起裤腿的“张扒皮”
用环卫处工作人员的话说,环卫管理工作“琐碎”,而环卫管理人员“尽管没像环卫工一样工作在一线,但也可以说是在倒数第二线了”。而已经在环卫管理领域工作了十九年的张卫海,对此只是憨厚地笑了笑,“这有啥”。
2011年,在张肖堂干渠治理工程中某施工现场,负责清除渠内淤泥杂物的挖掘机没法继续作业了:由于该地段有自来水管线,而一些加工厂将加工后的猪皮随意倾倒在了渠内,猪皮和自来水管道纠缠在了一起,挖掘机粗大的铲斗根本没法深入到管道缝内开展作业,只能人工将猪皮扯掉。而面对腐烂的猪皮散发出的恶臭,没有一名现场施工人员愿意靠近,工程一时竟陷入了停顿。咋办?
尽管这一小段的渠道和整个工程相比算不了什么,但不清理,就留下了卫生死角。在现场指挥挖掘机作业的张卫海看不下去了,“我去!”张卫海找来了铁钩子,挽起裤腿下了水,沟底腐烂的淤泥几乎没到了膝盖位置,四月份的天气里,忍着沟底散发的恶臭,张卫海开始用钩子一点点的将腐烂的猪皮往外扯……
“别看老张平时不善言语,可干起工作来丝毫不含糊!”谈起张卫海臭水沟里“扒猪皮”的事儿,一旁的同事竖起了大拇指。
环卫管理工作“传帮带”
张卫海的办公室里,包括他在内一共有三名工作人员,另外两人竟都是他的“徒弟”。“我们这行也讲究‘传帮带\’,老人带新人,能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说到这里,张卫海笑呵呵地说。张卫海说,由于自己从事环卫管理的工作时间长,至今带过的新人有十几个了。
“环卫管理工作本身遇到的事儿就比较多,而垃圾清运费的收取工作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在采访中,张卫海说。
记者了解到,张卫海1994年进入环卫处后就从事垃圾清运费的收取和卫生监察工作,到如今已经是第十九个年头。而对于垃圾清运费的收取,由于市民环境卫生意识的提高,绝大部分沿街门店会比较配合。
“做这行工作,心急了不行,脾气暴躁不行。作为工作人员必须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解有关规定,心平气和地做好沟通工作,必须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张卫海说,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自己还是25岁的毛头小伙子,也曾经为工作的事耐不住性子,但这么多年下来,自己也总结了一套工作方法。因此,多年来单位里来的新人中,有不少都在张卫海的“传帮带”之下短期内进入角色,迅速适应了工作。这么多年来,尽管一拨拨的同事调离了环卫管理工作,但张卫海依然像螺丝钉一样,在环卫管理岗位上默默地坚守,一干就是十九年。
“尽管我们的工作是在最基层,可哪里缺少垃圾箱、哪辆垃圾清运车抛锚没能及时运垃圾、哪里的垃圾桶坏了,这些事儿都得我们去协调去解决,甚至要向不了解实情的市民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张卫海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整个城市环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既然做环卫工作,就得保证自己负责的范围能干干净净,让市民满意,2012年滨州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验收也让他感觉很高兴。
“今年提出了建设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打造全省最洁净有序城市的目标,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卫海说。
新闻推荐
□通讯员 张丽本报滨城讯 近期滨州市区国税局围绕“爱岗尽责、依法履责、忠诚守则、勇于负责”16字,开展了一系列“岗位就是责任”主题教育活动。...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