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彩云/文 见习记者 张滨/图
在滨南采油厂天桥东区体育馆南侧的小吃一条街内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清晨的阳光倾泻在一张张码好的洁白面皮上,轻轻一揭,一张晶莹剔透的面皮便跃然眼前,手起刀落,在店主利落的刀工下,一张整齐的面皮瞬间被切成了一指宽的长条,抓一把弹性十足的面筋,淋一勺酱香四溢的麻汁油,撒一层脆爽清香的黄瓜丝,喜辣的再舀一勺精心熬制的辣椒油,最后和上店主熬好晾凉的佐料水,洁白的面皮、红亮的辣油,不等入口那扑鼻的香味就已经谗的人口水直流了,拌匀了尝一口,面皮筋道,口味酸辣,鲜香异常,人间美味不过如此!
■作料:面筋■作料:麻汁■作料:香菜 ■作料:炸葱油
这家小店名叫“姐妹凉皮”,看似不起眼,却已经有着二十多年的经营历史了,店主吴秀梅是个心直口快大气爽朗的中年妇女,干起活来干净利落,说起话来更是干脆爽快,“妹妹,我这真不是吹的,我这里的凉皮绝对是滨州最好吃的,不信你可以打听打听,有多少人是冲着‘姐妹凉皮\’的牌子来的。”
在与吴秀梅的交流中记者得知她的老家在惠民,做凉皮的手艺是从陕西的婆婆那里学来的,从学会到现在已经干了将近二十五年了,“那年我才二十多岁,我对象在油田上上班,婆婆来的时候就说教我做凉皮,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学会后我就开起了这家‘姐妹凉皮\’店,从一个‘俊闺女\’到现在的‘老太太\’,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1987年,学成手艺后的吴秀梅就开始了她的凉皮生意。“九十年代这条渤海七路还没通呢,油田上的、百货大楼的都跑到我这来吃凉皮,当时滨州还没有凉皮,好多人还管这个叫‘面汤\’,毫不夸张的说咱们是第一家。”说起自家店的历史吴秀梅的脸上就溢满了自豪的笑容,“从那个时候算起的话,有不少老主顾吃我的凉皮都吃了二十年了,吃十几年的都算是少的。”
上午的店里还不是很忙,偶尔一两个熟客来买凉皮,“给我来份凉皮!”那边客人话音刚落,这边吴秀梅已经利落的盛好了,“知道您爱吃面筋,特意给您多放了点儿!”她一边忙着给客人找钱一边对客人说道,脸上满是热情,“很多老顾客一来二去的都熟了,他们什么口味、个人喜好我都能记得八九不离十,还有不少熟客在我这里都有专门的碗筷呢!”
“要问为什么我的凉皮生意能做的这么长久,是不是有什么秘方,这个我可以跟任何人说没有秘方,凉皮做的好吃是因为我用的料都是最好的,最好的面粉,最好的食用油,最新鲜的黄瓜,就连麻汁油我都是用油熬制好的,要不然出不了这个味道。”吴秀梅一边忙着一边对记者说道。
“你过来看看,这就是我做凉皮时出的面筋,你看看筋不筋道!”吴秀梅举着一大块圆盘状的硕大面筋对记者说道,“好多老顾客特别喜欢吃我这里的面筋,如果不是最好的面粉根本做不出来这么筋道的面筋。”
吴秀梅告诉记者面筋是做凉皮时产生的副产品,不用再单做。而她做出的面筋不但吃起来筋道、味香,而且里面有许多气孔,如同海绵一样,吸满了鲜美的料水和辣油,咬一口滋滋冒油,那种香辣透心、鲜美爽口的感觉实在过瘾。
“做买卖凭的是良心,玩假的最终坑的是自己!”在说到自己的生意时吴秀梅告诉了记者这样一件事,数日前一位在店里吃饭的小伙子落下了一个皮包,里面有上万元的现金和若干证件,吴秀梅在得知情况后及时将皮包还给了失主,“当时那个小伙子是千恩万谢啊,可我觉得没啥,做生意图的是一个长久,坑人的事咱不干,老人们都说了‘外财不发家\’嘛!我一直是这么以为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新闻推荐
■“滨州哥哥”请几名学生和家长一起吃饭 ■隋刚在红阳万亩草场给张胜梅的妈妈照相留念 ■万亩草场风景■吃饭前不忘抓紧时间做功课>>神往已久 他们却一直无缘前往4月18...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