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猛猛 本报通讯员 张莹莹
滨医附院儿童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是一个以研究儿童内科疾病,尤其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小儿重症及儿童保健为重点,兼有教学、科研、预防任务为一体的科室,包括儿童呼吸与重症监护两个专业。
科室拥有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现有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 3名,主管护师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14名,人员梯队合理,是一支技术精湛、富有爱心、业务熟练的护理团队。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运行以来已救治上百例患儿
随着各级医疗机构的完善,普通病人在大型医院得到分流,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危重病人越来越多,这一类病人往往需要呼吸支持、生命支持。然而,出生一个月以上、14岁以下的危重症患儿在滨州乃至鲁北地区的收治仍受到限制。
为加强对黄河三角洲区域重症患儿的救治,去年10月份,滨医附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正式运行。这里可接收1个月以上,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重症脑炎、脓毒症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心功能、肝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哮喘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等急危重症的患儿,专门为他们竖起一道医护防线。截至目前,滨医附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已经接收上百例患儿。
对于患儿来说,各种内科疑难危重病症、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症状,一般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危重症高发等特点,对救治医疗机构的综合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正因如此,也倒逼着儿童重症监护科在尖端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促进全员走向更加精细化。
目前,科室可通过监护仪对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密切监控,随时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在医疗实践中,科室成员淬炼了过硬的重要生命参数监护技术;对呼吸衰竭的病人利用呼吸机进行治疗,根据血气结果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淬炼了过硬的呼吸支持技术;对感染病人可通过细菌检查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淬炼了过硬的感染控制技术;针对儿童不能进食的情况,每天根据孩子的体重和入院天数,不断调整糖、蛋白质、脂肪的营养配比,通过静脉注射、胃肠道补充营养物质的手段,为疾病的恢复提供最好的条件,淬炼了过硬的营养支持技术。
纤维支气管镜技术能明确诊断幼儿气管内有无异物
第二项值得说道的技术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滨医附院儿童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吴福玲对此举了一个例子:几个月前,一名三岁的男童因为咳嗽发烧被家长送到滨医附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孩子患上了肺炎,但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肺炎来到医院治疗。经过医生的再三询问和家长的反复思考,原来孩子的气管内居然卡了一个瓜子皮!
“我们询问病史的时候,很多家长不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有时候我们会让家长仔细回想一下,但还是有很多家长说不出孩子是否存在气管异物,这就容易被当成普通的肺炎来治疗,继而延误病情。”吴福玲介绍,这种情况在幼儿中比较常见,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个这样的小孩来就诊,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就派上用场了。
据悉,滨医附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率先开展了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技术。该技术作为一项检查手段,能够明确诊断幼儿气管内有无异物,对反复喘息患儿了解气管、支气管有无发育异常、获取下呼吸道病原学标本及介入治疗,是十分有效且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面对肺炎、痰多及大叶性肺炎,也可以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盥洗,将分泌物吸出来。
肺功能仪能为哮喘患儿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在今年5月份开展的世界哮喘日宣传活动中,滨医附院儿童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了一期儿童支气管哮喘公益讲座。本次讲座由吴福玲主任医师及李晓梅副主任医师主讲,30多名家长及哮喘患儿聆听讲座。讲座对哮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等进行了讲解。
吴福玲表示,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是该科室的强项,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哮喘病是长期慢性气道炎症,而它的治疗是一个逐步减量的过程。面对长期喘息的患者,需要先判断其是否患有哮喘。
为此,滨医附院儿童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引进了肺功能仪。通过仪器,可以全面评估患儿的通气功能和气道阻力,为哮喘患儿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疗效的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使哮喘的控制率大大提高。同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筒式吸舒(储雾器)的使用,也提高了哮喘患儿的依从性。
新闻推荐
开发区:处处繁花装点“绿色家园”本报记者 田军 本报通讯员 赵清华 王梅 刘金鹏
...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