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军 刘清春 本报通讯员 苏振华
初中,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毕业后孩子究竟是走向高中还是职专还是直接走入社会,这些问题让家长们备感压力。正因此,对孩子初中学业的重视日益普遍。特别是对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学校而言,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家庭、学生的流动性更大,家长不同职业、阅历造成的不同教育观点、方法往往交织于初中教育上。今天,我们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教师代表,他们将讲述自己的故事,与读者分享。
树人学校初二学生张潇雅:
最喜欢坐下来平静地与家长沟通
张潇雅有个大学刚毕业的姐姐,这是她学习的榜样。她爸爸在工地揽活常常顾不上她,但开小店的妈妈能够经常与她沟通。妈妈经常唠叨,但没给她太大压力,常常告诉她:“不要太紧张太累,放松学就行。”
潇雅说,她最羡慕的是,同学的家长大多不到四十岁,有更多话题跟孩子聊,而她的爸爸今年就有47岁了,很少有时间能陪她。但她有个别人嫉妒的地方:她有个大七岁的姐姐。姐姐经常在生活上、学业上给她建议。每当她跟妈妈意见不合时,姐姐就成了最好的调解员。她最喜欢的家庭事务处理方式,是大家一起坐下来平静地沟通,避免在心里闷着生病。
她的班主任邱德兰介绍,张潇雅的家长还是很开明的,家庭很幸福。张潇雅从小练过跆拳道、舞蹈,现在是班里的文艺委员,经常帮助班里的同学排练节目。她跟宿舍里、班里的小姐妹关系很好。原来的时候,爸爸陪伴较少,更多的是以买东西的形式来补偿张潇雅,现在,爸爸经常带着全家出去短途旅游,这让张潇雅很高兴。
开发区一中初二学生苏飞越:
像是妹妹的“第二个妈”
15岁的苏飞越很文静,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她妈妈是个面点师,爸爸是个化验员,妹妹刚刚上五年级。她跟妹妹住一个屋,经常说悄悄话,有时候她感觉,她就像妹妹的“第二个妈”。
“我和爸爸以前沟通很少,初中住校以后反而沟通的多了,爸爸常常问我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小时候我曾经害怕爸爸,觉得他很威严,现在我发现,他越来越关注我心里是怎么想的。”苏飞越说,她的爸爸妈妈都属于性情温和的人,今天爸爸陪伴她和妹妹的时间很多,让她感觉很好。
可能是因为是住校生,也可能因为底下有个妹妹,苏飞越生活自理能力很棒,知道怎么照顾妹妹。每个周末,她都要早起做饭,然后跟妹妹做作业、玩耍,等待父母下班。
苏飞越说,初中学业压力的确挺大,但一直到现在她都没上过辅导班。对她的学业,爸爸说,只要苏飞越有自己的目标,知道努力就很好。苏飞越喜欢水彩画,喜欢读书,爸妈一年给她买很多书。今天,她有两个书柜,让她很满足。
初三学生家长苑芳:
我曾跟儿子爆发过激烈冲突,问题不在孩子在于我的情绪化
“孩子压力大,我压力更大,常常不自觉地就把压力释放在孩子身上了,激化了矛盾。回头想想,更多的是我不对。”采访中,苑芳告诉记者。
苑芳跟儿子的矛盾同样在于学习。对于孩子忘了作业,出现不应有的答题失误,在学业态度上出现摇晃、不耐心,她就容易情绪上头,做出偏激反应,训斥是常事,可能还会忍不住动手。
“有一次,我认为他没做作业不复习,就狠狠地训了他,那次真的没留情面。结果,孩子离家了。他知道我不放心,就给我发了个短信说,‘妈妈,今天作业真的写完了。你以后发火不要这样厉害了。我在同学家里,很安全,放心吧。\’我一看就又哭了。”
不怪苑芳对孩子如此严苛,儿子是她一手带大的,老公很少有时间去陪伴他,教育观念是“放养态度”。尤其是儿子在初二时,青春期叛逆心理很突出,造成了母子之间不少冲突。苑芳自责那段时间常常情绪化,儿子则是委屈落泪不作声。去年,苑芳参加了多次三宽教育培训讲座,在专家劝导下,逐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儿子的关系渐渐缓和、升温。现在,她在儿子假期不给他报辅导班,尽量让他放松。儿子遇到问题,第一个咨询对象也是她。同时,她告诉丈夫,一定要多陪伴儿子。
开发区一中初二生物教师王庆芳:
家校配合好,才能让5+2>7
家校配合好,才能让5+2>7
从师专毕业后,王庆芳已经有了22年的教龄。她说,今天中考成绩意味着孩子是否能上高中,因而家长常常“逼着”孩子学习。这时候又赶上孩子的青春期,喜欢奇装异服等叛逆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在哪门功课上下力气,于是出现偏科现象。她曾遇到一个孩子,与家长矛盾很厉害,平常几乎不跟家长说话,惟一的交流是通过手机短信。
王庆芳提到一个描述孩子初中成绩的俗语:“初一时不上不下,初二时两极分化,初三时天上地下。”王庆芳认为,其实好性格好习惯胜于好成绩,好成绩也往往来自于好习惯好心态。青春期往往只是一个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段,其实父母孩子之间的问题在此之前就种下了。
她认为,造成所谓问题孩子的重要原因在于有效沟通少、挫折教育不够。父母往往大包大揽,一心替孩子干这干那,让孩子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中。其实,这往往剥夺了孩子换个脑子学习的机会,也剥夺了他很多犯错误的机会。要知道,做好家务事也是一门学问,而只有让他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孩子才能真正知道深浅、好歹,有敬畏之心有下一次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同时,家校之间配合不好5+2可能小于7,配合的好5+2就大于7。
初一学生家长孝衍丽:
我曾经管得太多太细,造成女儿有“选择恐惧症”
孝衍丽是一名教师,女儿上初一。她说,自己原来对孩子是管理多、要求高,一言不合可能就发脾气,弄得自己跟孩子都压力很大。
孝衍丽提出了一个很多教师都遇到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该怎么教?作为教师,往往看到更多的是别人的孩子多么听话、努力,回到家看到自己孩子却是往往气不打一处来,样样不满意。但教师们往往没想到,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如同成年人工作了一天,他回到爸妈身边需要放松、休息,如果一再催促他绷紧神经一心扑在书本上,其实有些难为人。
因为管得多管得细,孝衍丽坦言,女儿形成了对她的强烈依赖,甚至有“选择恐惧症”。走进超市买衣服,当她询问女儿喜欢哪一件,她往往害怕选择。这让孝衍丽意识到,孩子这种“听话”可能是将来的一种“不自信”、“没主见”,当她成人单飞时,这将严重影响她的生活。于是,孝衍丽学着放手,鼓励孩子选择,即使选错了也加以称赞。
孝衍丽说,自己女儿做事相对认真,比如写字就非常整齐,往往得到老师表扬,可因为追求整齐,往往速度很慢。现在,孝衍丽就学会了先给女儿的整齐点赞,然后提出稍微加快书写速度的期望。现在,因为马上进入青春期,孝衍丽发现女儿的脾气见长,当她唠叨过多时往往扭过头不理人,甚至是关上门不出来。她决心安静、耐心地陪伴女儿走过这段时光。
树人学校26岁班主任邱德兰:
绝大部分所谓“早恋”都只是一种朦胧的好感
邱德兰只有26岁,但两年班主任生活让她备受学校好评,老教师常拿她举例子说:“别老不放心,年轻人能挑担子!”
因为年轻,还没结婚的邱德兰跟孩子们之间有更多的新鲜话题去聊,更“投缘”,容易成为知心的“朋友”。她说,最初她当班主任,也曾有家长表示质疑,但“将心比心”,通过孩子们的反馈,家长们还是很快接受了她。邱德兰认为,现在初中生的学业压力的确大,又正处青春期,容易不服管。这就需要老师、家长有更多的耐心与之沟通,告诉他们“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在调动自己的潜能。”
“早恋”,是每个初中班主任都要遇到的头疼问题。对此,邱德兰认为,绝大部分的所谓“早恋”都只是一种朦胧的好感,双方是互相倾诉的一对好朋友。处理得当,他们就是纯洁不耽误学习的友谊。但往往是同学间、父母、教师之间的臆测、误解造成的错误舆论“硬生生”把孩子往所谓成人恋爱的路上催了。对此,教师、家长认识不能狭隘,要开明、宽容、有耐心地去处理。
关于家校之间的沟通,邱德兰认为,每周接送孩子时间是家长与教师沟通的良机。往往,孩子们在周一返校后难以收心,被人称作“周一现象”。针对此,邱德兰在这天早晨都安排了晨练课:先练半个小时的硬笔字,然后鼓励他们写日计划、周计划,逐渐学会自我管理。邱德兰认为,与抠细节的强硬管理相比,更重要的是家长、教师与孩子们要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目标一致地帮助他们养成一系列好习惯。
初三学生家长吴新刚:
我这辈子没打过儿子一次
“我最骄傲的事,是我这辈子没打过儿子,一次都没有!”吴新刚夫妻二人都是医生,他的儿子是树人学校毕业班的学生。他经常与同龄人交流孩子成长话题,发现几乎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揍过孩子,可他一次没动过手。
吴新刚介绍,他儿子性情温和,稍微有点内向,学习很优秀,因为住校,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这让他们父子之间少有矛盾。从小到大,父子间为数不多的矛盾就在于学业,但无论吴新刚在争吵时心里有多大的火气,他都控制住了不动手。他主张冷处理,给自己给孩子多一点冷静时间,让小矛盾自然化解。他直言,目前面临明年的中考,孩子自己压力就很大,他主张“这时候在学习上就不要管太多。他放学回家,该玩就得玩”。
没打孩子是最骄傲的事,可吴新刚也有最遗憾的事。“孩子小时候,我常常要上夜班,整个晚上12小时回不了家。即使孩子晚上发烧了,我也得先顾着诊所里别人的孩子。没办法,咱干的就是这一行啊。”随着孩子长大,吴新刚发现,父子之间要是亲密交流总有些紧张、尴尬,因而还是妻子与儿子交流多一些。但每次儿子放学回家,他都要倾听儿子这一周的“总结汇报”。他不一定出意见做评价,但他愿意做一只聆听的耳朵。与此同时,吴新刚常常跟学校老师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心态和学业。在每个周末,他喜欢召集一次同龄人聚会,一桌子同龄的家长有说有笑,同龄的孩子在另一桌也谈得开心。
因为住校,吴新刚的儿子成长迅速,即使放学在家,仍坚持早起、叠被子甚至做饭,样样不用父母来催。在饭桌上,他也知道给大人递筷子、夹菜,越来越懂礼貌。不过同时,吴新刚坦言,儿子的青春期还未出现逆反现象,但他得给自己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万一有了强烈的心理波动,他得学着更好地去应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军通讯员焦文成报道)9月26日,记者从市科技馆获悉,9月24日、25日试运行两天,市科技馆已累计接纳参观体验市民1600人次。市科技馆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目前市科技馆正处于试运行阶段,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