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里,走进滨城区梁才街道张王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街道、整洁的农家小院、栩栩如生的3D墙绘、设施齐全的休闲娱乐广场。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三五成群地来到广场上,唱歌、跳舞,表达着心中的幸福和喜悦。
这幅画面让人很难想象到这里曾是一个人均耕地不足2亩、年人均收入3000元的“空壳村”。这些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洪俊和“两委”班子的带动。
近年来,刘洪俊带领村党支部成员南下北上研究市场行情,在发展传统草莓采摘产业的基础上促进果蔬品种转型升级,实现了一产变三产,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三步走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双赢的效果。
第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紧靠黄河,绿色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优势,村里确定发展果蔬采摘,努力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采取对上争取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等办法,筹集资金50多万元,建起了20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并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既定目标。目前,村里发展黄金梨采摘园、草莓采摘园已达600余亩,“上梨下莓”立体式休闲观光农业已成规模,黄金梨和草莓采摘已成为村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支点。
第二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增加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村里依托土地集中连片、便于灌溉、土质肥沃的优势,制定招商引资实施办法。通过几年的努力,村里先后引进企业投资400多万元,兴建冬季暖棚,实现了四季果疏采摘,年产值达700多万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刘洪俊又提出利用村里林木较多的优势,发展林业产业。现在全村已有林地200余亩,仅林木一项为村集体增加资产20多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
第三步,发展非农产业,培育新“六产”。果蔬采摘有了出路,刘洪俊又开始在沿黄旅游上做文章。针对部分村民思想比较保守的实际,他聘请专家到张王村讲解沿黄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进行效益对比分析,研究制定促进沿黄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在他的推动下,张王村的乡村旅游、农家游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如今,村里以草莓、黄金梨采摘园为“龙头”,又利用城郊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在周末、节假日,城区的居民纷纷呼朋引伴来到张王村体验亲自种植、收获果实带来的乐趣。
通过大力推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张王村发展餐饮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把农民增收、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等价值凸显出来并形成品牌,让城市居民认同乡村农业生产的多重价值,从而培育出新型的、成规模的、高成长的“六次产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邵一娟通讯员李金华报道)为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青年职工业务能力,12月26日,滨城区行政审...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