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荷塘景区。“盼着搬到新楼上!”
“黄河奔腾,两岸生金”。
自山东省开始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和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以来,滨州市滨城区结合黄河滩区实际,采用外迁安置、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三种迁建方式安置好滩区群众。为让滩区群众安居乐业,能致富能发展,滨城区坚持将沿黄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和旅游开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工程来抓,构建了“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开发的格局,确定了黄河滩区迁建、粮林果蔬基地、十里荷塘景区等11个重点项目,将沿黄滩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休闲娱乐旅游带”“沿黄风情带”。
目前迁建村居土地大部分已流转,沿黄高效生态农业区和旅游开发带正徐徐展开瑰丽的画卷。
暖心迁建
村民进城做“市民”
“我租住的房子就在黄河滩区居民外迁安置工程——黄河馨苑边上,每天我骑车去老村值守,都会路过这里,这里是一天一个变化。”67岁的刘云亭,是滨州市滨城区市中街道刘口村的村民,到年底,他就是新建成的黄河馨苑小区的居民了。从黄河滩区的村台上,跨过黄河大坝搬到距离老村最近的新城区,自家还分了120平方米和80平方米的两套商品房,说起这些,刘云亭喜上眉梢。
刘云亭家所在的刘口村,是这次滨城区黄河滩区迁建的7个村之一。“搬出黄河滩,住上新楼房,这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刘云亭说,“自从我记事,经历过十多次黄河发大水,每次村庄被淹,村民损失惨重。”
为了能安居,村民逐年加高房台。在当地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顺口溜。“这回搬迁国家有补偿,新房每平方米1750元,我家补偿款就基本够买新房的了。”刘云亭说。
据介绍,黄河馨苑项目是全省唯一一个滩区居民外迁至主城区的安置项目。
“黄河滩区迁建,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为了能最近距离安置群众,黄河馨苑小区的安置土地进行了招拍挂程序。这次共有刘口、陈台、谢家等7个村5433人搬出黄河滩区,采用货币补偿、住房优惠的方式安置。我们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实行一户一档,保证‘房产状况清、动迁面积清、补偿数量清、安置意愿清’。户籍人口按每人40平方米的指标面积安置,购房享受优惠价。考虑村民筑台花费,院子面积按每平方米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偿。”滨城区市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云国介绍。
占地240亩,建设18栋安置楼的黄河馨苑小区周围分布着滨州一中、滨城八中、滨城四中、逸夫小学、滨州医学院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小区居民上学就医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另外,小区里还配套了公共服务中心。
迁建工程的建设质量,一直是滩区群众关心的重点。滨城区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志强介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作为建设项目牵头单位,滨城区发改局创新实施了‘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让滩区群众满意。”
黄金地段搞安置,高点定位做规划,滨城区真正把外迁安置区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串珠成链
沿黄乡村成“网红”
清晨的雾气,弥漫在西韩墩村南紧邻黄河的自行车骑行绿道上。在两排挺拔的杨树护佑下,骑行在绿道上的骑手,如同在画中游。45.3公里的临时撤离道路,连同沿黄骑行绿道,已成为滨城区滩区美丽宜居乡村自驾游的重要通道。
从这里往东5公里,就是黄河流出滨城区的最后一个村子梁才街道张王村。张王村利用旧村台复耕的350亩地,建起黄金梨、草莓采摘种植园,后来又逐步引进了葡萄、樱桃等,休闲采摘园的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500余亩。村党支部书记刘洪俊告诉记者:“采摘园每年能吸引来采摘客两三万人,产品销售基本靠采摘,我们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网红采摘基地’。”
目前,梁才街道沿黄10个村子中,已经有4个村建设了休闲采摘园,基本形成了“农户+企业+电商与休闲”的采摘旅游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今年“五一”期间,对市民开放的黄河之星生态园,建设在市西街道黄河滩区的小街村的旧址上。在黄河之星生态园里,203亩的葡萄种植基地分外显眼。“我相中了这块地,建起23座日光温室和16座大拱棚,种植了6个品种的精品葡萄供市民采摘。”葡萄种植园负责人张军乐呵呵地说。
小街村村主任李秋述介绍说:“小街村过去是附近有名的穷村,近年来,我们村大力发展城郊型休闲农业,小街村从过去的‘黄河渡口’变成现在的集果蔬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村民腰包鼓了,村庄也更加富裕。”去年10月底,滨城区启动黄河生态园建设。生态园分为综合服务区、休闲营地、黄河之星生态园三大功能区,生态园包含可容纳2000余人的黄河之星合唱广场、休闲营地、“几”字形黄河微缩景观、亲水平台、花海等板块,与已经建成的景观骑行道、沿黄车行道有机融合,成为黄河生态保护示范点和市民亲近黄河的文体活动区,这也让小街村成为全市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留住乡愁
黄河文化“活”起来
里则街道西纸坊村,是滨城区开发利用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的典型之一。这里原本是个黄河渡口,摇摆渡、当船工、搞河运曾经是村民的重要生计。后来渡口没了,但渡口文化成了这个小村开发旅游的宝贵资源。
现在的西纸坊新村与老村紧密相邻,村民新房与精品民宿对比映衬,给人一种强烈的穿越感。今年西纸坊景区又与长青树教育集团达成合作,把亲子、研学、拓展等教育元素融入景区中来。“黄河的变迁给滨州留下了很多历史足迹、文化沉淀和生活记忆,这些都是我们西纸坊黄河古村景区坚实的发展基石。”西纸坊景区负责人高士民说。
文化与美景融合,历史与现实相映。西纸坊村一举成了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旅游先进单位”“中国最佳乡村旅游项目”。里则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江涛介绍:“景区的建设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土地,就近解决了村民就业,还吸引了不少村民回家创业。”目前,西纸坊共有十余家农家乐,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如果沿黄开发的乡村旅游带是一串珠链,那么十里荷塘景区,就是珠链上最耀眼的一颗珍珠。
整个十里荷塘景区布局分设了游客服务区、精品荷花区、水上游嬉区和花海区四个大区。虽然已是冬日,但来这里游玩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有了旺盛的人气,特色村居文化、河畔特色餐饮等一些新的经营业态也开始发展和壮大。
目前,滨城区的沿黄滩区已经呈现出“黄河美、景区美,乡村美,产业更美”的鲜明特色。
滨城区还推进沿黄滩区全域土地流转,目前,已流转土地2.22万亩,领创专业合作社30个,引进和培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高端特色项目53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经过不断开发建设,滨州沿黄滩区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休闲娱乐旅游带”“沿黄风情带”交汇融合的发展局面。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邵一娟通讯员刘倩庭报道)12月22日晚,滨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市东中队联合区建设局对辖区施工工地开展大...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