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去年以来,种业安全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在打破“洋种子”垄断,解决种源“卡脖子”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充分重视地方品种的价值和作用,加强对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让这些“老品种”焕发新活力,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地方品种,也叫农家品种,是指在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选择和培育的特征明显、生产性能稳定的品种。这些品种很多以地域命名,是当地农耕文化的载体和符号,也承载着很多人的乡愁记忆。
我国幅员辽阔,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品种。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其中,列入目录的地方猪品种就有84种,地方鸡品种有114种。在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方面,地方品种更是数不胜数。
几十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的推广,进口品种或新培育的品种逐渐受到青睐。传统的地方品种,由于生长慢、产量低等原因,逐渐被淘汰,甚至开始走向绝种的边缘。
地方品种并非一无是处。这些品种往往具有适应本地环境、抗逆性强、风味浓郁等特点。在育种专家看来,这些都是培育新品种所需的难得材料。此外,一些地方品种也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起,滨州市沾化区利用当地独有的56棵冬枣树,引导当地农民种植冬枣,并培育新品种。如今,沾化冬枣面积发展到50万亩,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地方品种的价值,开始收集、保护。由于保护、开发老品种这项工作前期投入较大,短期内又难见到效益,存在很多现实困难。
随着全社会对种业创新的重视,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多政策,支持相关个人和企业从事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同时,还应该建立各方共享的种质资源共享平台,让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进来。
对一些濒临消失的地方优质品种,需要建立一批专门的种植或养殖区,给予技术、资金支持,确保地方优质品种能够稳定生产。
随着我国消费的提档升级,常规的“大路货”农产品很难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这为很多地方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比如,近年来,一些企业从事地方品种的黑猪养殖,尽管猪肉价格高出普通猪肉一大截,但因为能吃出“儿时的味道”,受到消费者追捧。因此,在加强地方品种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由政府提供政策、技术、金融等方面支撑,扶持其适度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使其成为致富一方的新产业。
新闻推荐
近日,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东风港派出所组织开展“送法进码头”活动。活动中,民警深入港口码头,采取举办法治讲座、发放宣传...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