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贞向记者讲述东李村李姓家族的历史
□通 讯 员 李同武 李同贞 李景斌
晚报记者 张迎宾 徐志强 实习生 于 昂
>>>历史文化丰厚 文物古迹众多
新石器东李文化遗址,遗址位于覆鬴河北岸东李村旁。1968年,该村施工,在地面下3米处挖出50余个瓮棺墓葬及其它陶器,墓葬呈东西集中有序排列,皆为单人葬,大部分为成人,有4个童葬。瓮中只葬头、手、足骨,无肢躯干骨。瓮棺多为泥质红、灰陶,直径40厘米,高50厘米不等,童葬瓮较小。有顶盖,瓮外有绳纹、蓝纹、瓦纹,大部内壁有菱形戳印纹、云纹。在瓮棺群西北20多米处有6座大套瓮棺葬,直径60厘米,瓮壁厚4厘米,座顶盖俱全,加稻糠制坯,葬全尸骨。另有部分红灰夹砂陶、里外两层灰夹中间红、里外两层土黄夹中间灰、里外两层浅灰夹中间深灰等多样陶器(碎片),器型达70余种。手工制作(新石器早期绳纹手制)、慢轮(新石器早期瓦纹)、快轮(新石器晚期光面)皆有。据省市等专家结合葬俗(商周之前为单人葬)、制陶工艺考证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此文化层东南方向100米不等处,出土6处砖窝墓葬,皆为长方型灰色汉砖,长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4厘米。一面为方格麻纹,另面光。有灰陶、白陶陪葬器瓷。另偏东方向有院落一处,院墙、屋墙皆灰砖筑成。据研究考证,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夏商周秦汉多层文化遗址。时处“文革”,文物大部被毁。存于李俊林家中的一件灰陶罐,一尊元青花瓷碗,于1976年通过时任无棣县土产部经理张玉和,交无棣县文化馆。另有陶罐、汉砖及碎片散存该村。
>>>文艺体育繁荣 传承人出类拔萃
东路梆子,是传统地方戏,又名哈哈腔。因为每段唱腔的最后一句拖腔很长,又婉转而下行,当地人叫做“本地吼”。李家庄经常和邻村门家道口同台演出。尤其在庙会期间,演出不断。名扬周边府县。从上世纪40年代,演出鼎盛。
武术是李家庄历史村传,主要拳术有十二趟点子拳、六趟挂腿、猴拳、五步短打、掏四捶、闯外门子、有三节棍、枪加棒、三趟刀、夜战刀、三步梅花刀等。村民在劳动之余的春冬两闲习武健身,并在过年期间,演出助兴。主拳师有李文盛、李文广、李俊林、李俊桃等。以李俊林组织的拳房从上世纪40年代延续到90年代。
狮子舞,俗称耍狮包,是本村历史传统节目。表演内容有“就地十八滚”、“窜方桌”、“踏跳板”、“大狮生小狮等。出灯(演出)时若干村的狮包队碰在一赶,谁领头呢?规则是各狮包队首席武术师摸摸手,李家庄狮包队受尊在前。日本占领时期衰落。
>>>东李村出能人 琴棋书画兼能
李俊林(1924-2010),字墨林,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谦虚谨慎,琴棋书画兼能,被誉为“百巧百能”的匠人。
他是知名琴手。与本村艺人与邻村门家道口组成“东路梆子”戏班演出,不仅当地、邻县、连河北省的邻近地区都来赶会看戏。他是名画匠。过去农村青年结婚必得画屋,即将新屋房顶用花纸装裱,墙壁以白粉粉刷,然后在不同位置绘画上图案。他的画大多是写意山水或翎毛花卉,一气呵成,独具特色。他画遍周围几十村几十里的婚房,分文不取。他的虎画尤为出色,中堂虎、四扇屏虎、横幅虎,皆栩栩如生。
他是名木匠。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带着工具外出,“踩百家门子”打家具,家具样式都由自己设计。他心灵手巧,好动手善研究,经常发明制做半自动小机械。
他被誉为“土发明家”。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发明“印花布”技术,即用照相用的塑料底版,洗掉黑色,再画上各种图案、镂空成版,根据红花、绿叶用红、黄、蓝、绿油漆,印在单色布匹上,形成花布。既可裁剪衣服,又可制作被褥。填补了当时布匹单一色空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他是有名的“土医生”。他读过较多的中西医学籍,熟悉中医药方,尤其是治疗牙痛,按照上下左右牙齿的不同位置,用不同药方,一剂根治。他熟练中医推拿按摩、刮痧等技术,常为病人捻腿、捻腰。喉咙起火长疙瘩,疼得不进饭水,他不用药,只推捻两条胳膊的特定位置,手到病除。肚子疼的厉害,他用双手由轻到重掐压两侧腰眼,松手后立马止疼。治疗小孩惊吓尤其娴熟。另外,他熟练西医针剂注射技术,乡亲们需要,有求必应。
他记忆力超群,且熟读《列国》、《三国》、《西游记》等小说,整篇的故事,信口讲来,不错不讹,被称为“故事大王”。他熟悉民俗,谁家婚丧嫁娶之事,都找他写帖当顾问。另外,他研究玄学、风水、占卜,好书法、剪纸,会草编、柳编、烘炉、织网、风筝制做、转灯制做、宫灯制做等各种民间手艺。
新闻推荐
□晚报记者 张宝凯通 讯 员 刘 涛 孙殿宏 晚报讯 近日,无棣县推荐申报的无棣客运中心、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教学综合...
无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无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