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带铭文的造像上看,博兴发现的弥勒像计北魏2件、东魏1件、北齐3件。其中北魏孝昌二年王和之造像座上载“青州乐陵郡阳信县法义六十余人造弥勒像一躯”。“法义”是民间佛教信仰团体,有的称为“义邑”。王和之所在的“法义”团体应都是信奉弥勒。说明这一时期,弥勒信仰有广泛的信众。
博兴博物馆馆藏一件隋代龙华碑,由碑首、碑身两部分。碑首为螭首,保存较完整,高97厘米、宽124厘米,碑额题飞白篆书“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碑身下部残缺,残高140厘米、宽106厘米。碑文记载了隋代龙华塔及龙华寺的建设经过和建成后的盛况。并且碑文上还载:“(龙)华塔者,地则古龙华道场之墟,其内先有古基,未及功就,属天回地转,柱折维倾,各弃真门,俱凭戎哀变”。可见隋代龙华塔是在古龙华寺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古龙华寺应是建于北齐,因北周武帝灭佛之由被毁。《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中叙述弥勒下生后,出家学道,于龙华树下成佛,通过“龙华三会”普济众生,所以,说到龙华寺,也大多与弥勒佛有关。博兴在北齐、隋代都建龙华寺,以“龙华”为寺名,也应该是受到了弥勒信仰的影响。
清道光二十年《重修博兴县志·卷十三·杂志》、民国二十五年《博兴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记载有:“龙华寺内有石碣,言毗荼造塔之事,文俱全,而僧名、僧腊皆弗。及其首称:大齐河清四年岁次乙酉三月葵未朔四日丙戌,后载:邑主朱昙思、朱僧利一百人等于村前兆胜地敬造宝塔云云,盖隋龙华塔碑前物也,然其塔早无矣。”目前,该石碣下落不明。但所幸的是国家图书馆藏该石碣的拓片,名曰:《朱昙思等一百人造塔记》,作品时间:北齐河清四年(565)三月四日,标注地点:山东省博兴县,尺寸:45×60厘米,书体标注:正书。清人严可均编著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北齐文》中卷九收录拓片全文,文题《朱昙思等造塔颂》:
大齐河清四年岁次乙酉三月癸未朔四日丙戌,慈风未鼓,品类同昏。惠化一开,乃群情等觉,虽真光暂,而实相可追,故ぉ兹苦海,志彼零峰。邑主朱昙思、朱僧利一百人等,于村之前,兆其胜地,绵基细柳,白虎游南,敬造宝塔一躯。经之不日,斜烟际,四翥风生。镂羲真离,刻摹兜率,麂圣蛟龙,看之若生,飞禽走兽,瞻疑似活,羌弗可得如言矣。魏魏易睹,<容容>烂难名。托铭神宫,冀贻万叶,仍因撮土之功,敢发广厚之愿,国祚永隆,覆载等一。颂粤:
爵璃往昔,丽宇今兹,弱黛留烟,炎起停晕。瑶草垂露,画树悬系,荷抽紫叶,岭郁青芝。(碑拓本)
在朱昙思等造塔记铭文中,有“兜率”二字的题记,按《弥勒上生兜率天经》所说,兜率天宫是弥勒菩萨居所。故而一般说到兜率,也大抵与弥勒菩萨有关。因此朱昙思等一百人所造塔也当与弥勒有关。
所以说,博兴一带自北魏至隋,弥勒信仰都比较流行。
新闻推荐
□记者李培乐生活日报5月8日讯26岁的姚云鹏,本来风华正茂,他憋着一肚子劲,要在美丽的新疆大展身手。就在被查出有癌症前,他还刚主动要求从机关到村里去驻村。不过,虽然现在被确诊为肺癌,...
阳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