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都江堰 > 正文

都江堰放水节再现传承千年的民俗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22-04-01 00:40   https://www.yybnet.net/

开闸放水。

放水节期间的民俗文化展演。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放水喽!”伴随着一声高亢的号子,拦水杩槎被人们齐力拉倒,奔腾的江水倾泻而下,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

这是都江堰放水节上年复一年出现的盛大场景。伴随着奔腾的江水,经过一个冬天沉寂的成都平原,又开启了新一年的春耕。

都江堰放水节又称为“开水节”,源于千百年来蜀人对河神的祭祀,对于风调雨顺的期盼。现在,放水节在每一年的清明节举行,也从对河神的祭祀,演变成对于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的纪念。

起源

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山春的《灌阳竹枝词》描写出了当年都江堰放水节的盛况。而这一盛大民俗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追古溯源,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丰收的渴望,逐渐演变形成了这一民俗。

古代中国,洪水肆虐,人们对于水神的祭祀普遍,江河流经之处,都有建立河神庙以祭祀河神。

都江堰芒城古人类遗存,是距今4500年前的古蜀人的生活聚落遗址。考古发掘证明,都江堰市古人类在4500年前就已经进入较发达的农业社会阶段,遗址内有沟渠的痕迹和用于防御水患的内外城墙。

《史记封禅书》记载“江水,祠蜀”,“江”在古代专指长江,这里指的就是长江的江神祠在蜀地,这就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蜀地的地方性河流崇拜活跃。

大禹治水也和岷江地区江水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古籍文献记载,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是利用现都江堰市境内聚源镇(古称导江县)地势相对较高的特点,重新开掘一条人工河道,把岷江泛滥成灾的洪水,经人工河道引导到金堂县境内的洛河,经洛河出金堂峡再流入岷江。

但是,由于古人认识的局限性,往往将自然现象用神话和巫术的形式予以解释。因此,伴随着岷江泛滥带来的苦难和大禹治水的成功,上古时期就产生了岷江有江神为怪的传说和江神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汉代以前,每年春季祭祀江水和江神,是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

转变

对神明的崇拜到对科学的认知

到了秦代,公元前256年,时任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岷江水害得到彻底治理,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后来,人们开始从祭祀江神逐渐转变为祭祀李冰。《华阳国志》就有记载“李冰战江神”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李冰化为“苍牛”入江杀死了兴风作浪的江神,李冰自然也就成为了蜀人心中的神。

从李冰主持建成都江堰开始,人们越来越体验到李冰巧妙利用特殊地形、水脉、山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都江堰给四川盆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到了汉代,人们的文化认知有了质的变化,从敬畏鬼神、敬畏大自然逐步转为对科学的认知,祭祀李冰的民俗越来越盛大。

1974年,都江堰岁修工程时在鱼嘴附近出土了汉代石刻李冰像,从这一证据看,在公元168年以前,都江堰渠首附近的岷江边,就已经修建有专门祭祀李冰的庙宇。《灌县乡土志》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冰,络绎不绝。”

而为了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规则,每年冬春之时都江堰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岁修工程。这时候岷江水位下降,堰工们会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

岁修后,来年清明节时,堰工们举行岁修竣工活动,这时候就要拆除堵水用的杩槎、竹笼,放水入内江,形成了每年清明的民俗活动——“放水节”。

传承

千年手艺的延续和历史场景的再现

“竹笼”和“杩槎”,这两个工具在都江堰两千多年的水利治理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现在也是放水节上必不可少的道具。

“竹笼”和“杩槎”都是古时先民为治理岷江水就地取材,把卵石、竹子、原木等材料组合在一起,制作出既生态环保又便于调整的治水截流工具。

杩槎是一种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两个杩槎之间用木梁、蔑笆等相连成排,中间放置装满卵石的竹笼,来增强其稳定性。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便构成一种简易、高效、稳定的三角立锥形截流工具,即可起挡水作用。

竹笼也是都江堰从古至今都在采用的岁修工具,选以生长两年以上的慈竹为原材料,编织成长笼,内装卵石,用以护堰、作堰。将分散的若干卵石组成一个有空隙、能渗水的整体,竹笼之间又易于互相连接、重叠为壅坝。这样既能减小水流的冲击,又能形成整体直压水底,固河堤基础,使江水不至于淘空河堤基础而溃堤。

现在,在都江堰当地,还有不少制作“竹笼”和“杩槎”的老手艺人。

今年,都江堰放水节将在清明节如期举行。清明节前夕,都江堰市蒲阳街道花溪社区1组,肖云发一家正在根据今年放水节的需求加紧赶制竹笼、纤绳。

在肖云发家的院子里,叔叔肖昌述坐在板凳上熟练地用弯刀破竹、刮青,肖云发的女婿朱敏忙着用锤子将竹节敲破,肖云发则在另一边快速编制竹笼。只见他将6根青篾作基底,编成一个六边形物体,随后双手来回翻飞,不一会儿竹笼就有了一米长。

“竹笼是每年放水节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年都需要重新进行编制。取材需要选用生长两年以上的慈竹,从选竹、破竹、刮青到编笼底,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肖云发说,拦水工具必须结实耐用,竹笼只能选用韧性好的头层青皮,每年他家用竹近10万斤。

延续至今,放水节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几年,都江堰当地还采用了“电视+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全球网友互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放水的盛况。而在节日期间,都江堰的省级非遗项目青城洞经古乐、柳街特色薅秧歌等相继亮相。表演队通过舞台演出、古城区巡游展示等方式,向游客展示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新闻推荐

叩春(组诗)

□王富祥开春时节雷鼓坪,绊住了寒冷的脚步春天一如既往攀上柳枝以朴素的方式扶风而来,迎着温暖与解冻的桃花杏花樱花梨...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雪花,在春天飞舞2022-03-31 02:13
猜你喜欢:
评论:(都江堰放水节再现传承千年的民俗)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