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的舞台旨在打造属于成都的“百老汇”
演员、家长、小朋友互动
《隔离》剧照
《奋不顾身的爱情》剧照
繁星戏剧村外
繁星戏剧村内
童戏社海报
提要
从去年9月至今,总部位于北京的繁星戏剧村将成都作为国内市场开拓的第一站,一年来用戏剧影响、渗透成都人的生活,业已成功演出各类戏剧300多场,场均200人,引起成都观众以及业内外人士的热烈共鸣。
成都繁星戏剧村是一个集剧场、戏剧创作、驻场演出、文创设计及消费、音乐空间等于一体的剧场聚落,近20人的演员团队都来自成都。戏剧村副总经理夏茂恬认为,按成都目前的戏剧市场分析,可以预测成都完全可能实现“坐四望三”,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的“戏剧第三城”。
嘉宾
夏茂恬,80后,戏剧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成都繁星戏剧村副总经理,湖畔大学“艺术人类学实践课”导师。2010年起从事剧场工作,作品包括《狂人日记》《美好的一天》《隔离》等。作品曾巡演国内及世界各地,参加包括北京青年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乌镇戏剧节、台北两岸小剧场戏剧节、香港艺术节、澳门艺术节、柏林FIND戏剧节、东京F/T戏剧节等。
对话
繁星点点:从北京到成都
记者(以下简称记):繁星戏剧村为什么考虑在成都落户?
夏茂恬(以下简称夏):落户全国哪一个城市?我们考察了较长的时间,成都显示出的城市实力和巨大的艺术市场消费能力,令我们印象深刻。成都演出市场近几年迅速发展,更让我们对成都的市场和未来充满信心。我尤其注意到,近年来成都不管是在场馆建设、剧目创作、市场竞争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势头。就我自己而言,我在成都长大,到北京工作,后来又回到成都。我看到很多艺术家朋友来了成都,就留了下来,在这里生活、创作,可见成都文化的包容度,这对艺术发展是极强的推动力。
记:除了城市实力外,你认为成都之所以拥有较强的艺术市场消费能力,主要原因是什么?
夏:众所周知,成都气候宜居,再加上在国内新一线城市中房价、物价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定居于此,所以这里戏剧市场的潜质是深厚的。第二,成都拥有一个经济较为宽松且喜欢戏剧艺术的人群,这一点,国内很多经济发达的城市恰恰不具备,多数城市充满了满城奔走的大忙人,谁有闲情逸致来看戏呢?第三,成都拥有的艺术类院校数量多,每年毕业的艺术门类大学生也非常多。这些艺术人才储备,为成都戏剧艺术的繁荣注入了空前活力。
成都戏剧观众女性居多
记:目前你们的剧目都较为成熟,观众特别喜欢什么?
夏:繁星戏剧村自产经典剧目《奋不顾身的爱情》,剧本出自著名编剧黄彦卓。这是繁星戏剧村签约黄彦卓广受好评的“人生冲动两部曲”之一,是荣获了最具口碑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的剧目,连续多年霸踞大麦网小剧场话剧排行榜榜首,同时创下了国内小剧场单轮演出逾200场的最多场次纪录和连演7个月的最长驻演纪录,迄今已总共演出了2600多场。
《奋不顾身的爱情》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民国时期,周爱国、徐淑珍、静怡、王文学4位青年学生之间关于爱情和信念的故事。男主角周爱国意外回到了奶奶徐淑珍的青年时代,邂逅了一群青年学生,他们为了各自的爱情、理想、信念努力追求和拼搏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的爱情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一群拼命用理想、用信念撕破黑暗的青年,怀着满腔热血,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他们用生命、用热血铸造理想,用一生的爱恨情仇谱写了一曲革命青春之歌。
记:这台两个多小时的戏,在成都演出期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夏:有的!有一位女观众连续购票观看了很多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几乎是热泪满面地看完了每一次演出……
相关数据显示,就在2018年,成都戏剧观众达11万人次,女性占71%,居全国之首。为什么女性观众这么多?可能与今天的女性可以从容支配收入,并且对艺术有追求密切相关。根据经验,以前男、女性观众一般比例是四六开,如今是三七开,个别戏达到了一九开。成都戏剧市场也是这个趋势。
助推“戏剧第四城”
记:繁星戏剧村还有一个儿童剧场……
夏:我们有一个能容纳200余人的童剧场,让小朋友与家长零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启悟艺术审美的灵性。比如我们的《童戏社·脸谱戏三绝》,专为孩子们打造“看得懂,听得乐,玩得欢,有所得”的传统文化精品剧目,增加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给孩子纯正的艺术启蒙。演出期间,孩子可以上台与演员互动,学习唱京剧。多种戏曲绝活让场面生动热闹、意趣非凡,从台下到台上,丰富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让小朋友与家长不仅是观众,更是一台戏的参与者。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念做打、举手投足都是台下功夫。所有的美妙、酷炫,看似水到渠成,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这是京剧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功课。我们的制作班底均来自专业院校、行业资深导演团队,王牌制作团队的集结使童戏社在保证京剧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在形式与内容上更加独具匠心。
记:近些年来,成都本土戏剧工作室、本土院团还有高校戏剧联盟打造的原创话剧不断涌现,也是成都稳居话剧第四城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放眼成都本地文化市场,戏剧、话剧、音乐剧是近年来出现的热词,2020年“十一”假期中,成都演艺集团举办的音乐会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欣赏,每场都能达到75%的上座率上限。
夏:我们聘请了一个在前台当兼职的女员工,她十分渴望出演《人偶》。我说,你可以去观摩排练。不想她当天就辞去了前台兼职的工作,每天去观摩……这样的执着精神让我很感动。拥有这样热爱戏剧的人,这个城市一定会成为戏剧之城。
其实,关于成都是“中国戏剧第四城”的说法,在戏剧界是成立的。总部位于北京的繁星将成都作为国内市场开拓的第一站,不无理由。大麦网发布的《戏剧演出市场报告》就有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戏剧票房收入超5600万元,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我有一个观点,按照成都目前的戏剧市场分析,可以预测,成都完全可能实现“坐四望三”,成为“戏剧第三城”也是不久就可以实现的事情。
我们的团队扎根成都,目的就是培育戏剧土壤。成都本地的演员中既有在校学生,也有职业演员。过去成都本地的演员在选择工作时会往北京上海等城市流动,寻找更多机会,我们在成都本地创造这样一个戏剧平台,能够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成都,培养成都戏剧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我们拥有17位签约演员,成都的青年人占了一半,这在全国小剧场里算是阵容不小的了。戏剧村开始运营后,除了剧本本身,繁星还将在戏剧全产业链着力。首先,生产和创作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戏剧市场商业化运营方向,兼顾艺术性和商业营利性。其次,坚持惠民票价,吸引观众进入剧场。未来我们将通过戏剧进校园、青年戏剧孵化、戏剧培训等,建立多平台、多形式的戏剧普及、培训、孵化网络,实现戏剧产业全产业链覆盖,实现戏剧良性向前发展。
从《隔离》到《人偶》
记:近日你们有新戏上演吗?
夏:是话剧《隔离》和《人偶》。《隔离》编剧李健鸣,我担任导演,讲述了两个离婚多年的人,被突如其来的疫情隔离在一起,于是两人有了一个半月的共同生活。这一个半月里他们从抱怨到交涉,从交涉到交流,从交流到沟通,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感情以及共同的婚姻,也重新认识了彼此。隔离是物理空间的封闭,同时也是心灵空间的化解。直到隔离解除,他们再一次分手。不同的是,这一段隔离使他们拒绝“隔离”了。剧中没有交代他们是否会复合,但充满了善意的暗示。这部戏已经在成都上演了20多场,即将在上海、广州、温州、南昌等城市巡演。
记:《人偶》的主题是什么?
夏:这是我们成都繁星戏剧村从一位波兰剧作家那里引进的版权,属于国际题材。《人偶》带领观众进入一个乍看之下美轮美奂的未来世界。这个几乎可以称作乌托邦的世界,却存在一个缺点,即人类的情感依旧,如同历史经历的那般不可改变与无法控制。一个忙于工作的男人,几乎没有时间、精力去谈情说爱,最后他买了一个仿真女性机器人做女朋友,机器人善解人意,善于学习,彼此难以割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冲突,促使人们去思考高科技对生活带来的挑战。《人偶》不仅是对所有科幻小说迷的致敬,也是对人类心灵状况的有效分析,并将从欲望到正义的一切分析结果,赤裸裸地展示在观众眼前。随着情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人们可以对绝对屈从的机器人产生感情吗?当机器人的智能让它开始爱上另一个人时,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是在生活中还是生活之外寻找幸福?
这部戏我们投资了几十万元,演员5到7人,现在每天都在紧张排练,估计10月份将在成都首演。
手记
2021年8月30日 成都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戏剧的现状,是总体有危机,局部有生机。戏剧未来的状况则相反,戏剧一定不会从生活中消亡,只要戏剧人勇于变革、善于变革,让剧种、剧团、剧人及时把握新市场、新业态,就能完成自身的一场场洗礼。
作为全国戏剧文化产业园的领头羊,总部在北京的繁星戏剧村运营十余年,创作积累戏剧IP50余部,孵化演艺人才1000余人,年演出量1000余场,累计演出量9000余场,年均观众35万人次。2017年成华区政府、成都传媒集团与北京天艺同歌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繁星戏剧村进驻成都,这也是繁星戏剧村首次走出北京,同时填补了成都市多剧场、常态化、驻场演出的空白。
2020年9月28日,筹备多时的“成都繁星戏剧村东郊戏剧展演季”终于在东郊记忆园区拉开帷幕。作为西南地区首个集戏剧表演、艺术展览、在线戏剧、大师对话等综合性、戏剧为主题的展演季,在此次展演季上,繁星戏剧村以20部70场精品戏剧上演,打造专属于成都的“百老汇”。开幕大戏为繁星戏剧村自产经典剧目《奋不顾身的爱情》,张亮、李晟明星版倾情出演。这是繁星戏剧村签约导演黄彦卓广受好评的“人生冲动两部曲”之一,剧中丰沛的情绪共鸣,演绎青春、爱情、成长、励志,被封为能召唤爱情信仰的经典之作,连续多年霸踞大麦网小剧场话剧排行榜榜首,同时创下了国内小剧场单轮演出逾200场的最多场次纪录、连演7个月的最长驻演纪录。
繁星戏剧村目前在“东郊记忆”拥有3个剧场,面积达1万平方米,超过了北京总部演出剧场面积。繁星戏剧村·炉剧场恰是以前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显像管烧制炉窑车间,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彩色显像管都在这里研制成功。这些工业建筑承载着成都浓重的时代记忆。如今负一层18口炉窑的门楣完整保留下来,繁星戏剧村将里面改造为戏剧陈列展示空间。由于原车间的开间高,建在炉窑之上的拥有500个座席的伸缩阶梯式演出大厅仍然显得较为宽敞,而现在的屋顶仍然是以前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屋顶。舞台采用的是地平式,没有搭建任何高台,这样的设置可以对观众产生戏剧场景的带入感。
繁星戏剧村副总经理夏茂恬对我说:“自从去年9月正式登陆成都以来,我接触了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职工,对他们的经历非常感动。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二十四城记》表现的就是一个成都国营老厂三代‘厂花’的感人故事。自从来到这里,我们一直在思考,希望用戏剧的方式,去表现这些人的心路历程,让年轻一代知道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年月里的青春、爱情、事业……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与好奇!”
去年9月至今,繁星戏剧村已成功演出各类戏剧300多场,场均200人,引起成都观众以及业内外人士的热烈共鸣。夏茂恬表示,繁星戏剧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外高雅戏剧艺术交流,为促进成都戏剧的蓬勃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繁星戏剧村也会创作出更多成都元素的戏剧剧目,培育成都戏剧市场与人才,为戏剧的明天寻找一条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蒋蓝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静耕)近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3部委联合印发通知,正式公布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