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墨
3年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今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连续两次获得项目资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炜笑言,“这至少说明努力的方向是对的。”
刚刚值完夜班的黄炜有些疲倦,但一说起专业便神采奕奕,“我们有关糖尿病肾病专业的研究,现在已处于国际前列,但每进一步都困难重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
坚守初心寻找治病救人的良方
11年前,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黄炜考取了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内分泌专家徐勇教授。“我对糖尿病方向很感兴趣,徐老师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又是哈佛大学的留学学者,我当时就是一心想考徐老师的研究生。”
考研成功,黄炜跟随着徐勇一直从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即便后来硕士研究生毕业到成都参加工作,考取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他都没中断参与徐勇教授团队的研究工作。“博士毕业我就回到泸州,回到医院工作,继续跟老师一起把研究项目更深入地做下去。”黄炜说。
为什么如此执着?黄炜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左右的人会患上肾病,一旦进入临床肾病期,病情发展就会明显加速。而至今,关于糖尿病肾病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探索糖尿病肾病发病新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让患者获得有效治疗,是我的目标。”
坚守着治病救人的医者初心,黄炜跟随徐勇一直从事糖尿病肾病研究,成果斐然。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35岁已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在外人看来,黄炜是“科研达人”。但黄炜说,一项项成果背后是数不清的失败与汗水。“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构建的时间周期经常长达10多周,中间只有着急又无奈地等待。而实验过程环环相扣,一旦一个步骤失败,整个实验就得重新再来。一次又一次失败,我们不断总结,才最终有了质变。”
除了科研工作,作为内分泌科医生,黄炜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在临床工作中,在住院部值班,在门诊部为患者看诊,“临床工作与患者面对面,更能理解患者的诉求,了解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黄炜今年获得资助的自然基金项目科研灵感也来自于临床。“我们目前的研究内容处于学科前沿,很多都是未知的。做实验时,甚至可供实验的抗体、试剂和耗材都需要专门订做才有可能继续。非常难,很累,但也要坚持走下去。”黄炜说。
今年,黄炜承担起科室副主任的职责,协助主任开展工作,带领科室的医生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对黄炜而言,繁忙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止,要努力适应角色转变,当好主任的助理和参谋,积累科室管理经验,还要指导研究团队里的研究生们。“我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做研究必须严谨而细致。我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的,希望学生们也会因此受益。”
每天繁忙的工作结束后,黄炜下班回家陪伴妻儿,把孩子哄睡又开始查阅科研文献和学习临床知识。
黄炜总是忙碌的。“做个好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做个好父亲、好丈夫,给予家人爱与陪伴;做个好老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指引方向;做个好科研人员,为未来攻克疾病打好前哨。”黄炜的目标很小,也很大。
新闻推荐
恢复受到破坏的公共绿地成都成华区观城小区有业主反映,家住小区6栋和8栋的两户业主侵占小区花园公共绿地安装空调外机。同...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