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我在成博,望闻问到了中医之美

来源:成都商报 2021-09-26 02:35   https://www.yybnet.net/

初秋的阳光斑驳地洒在地上,成都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站在队伍中,脑海里想起刮骨疗毒、对症下药等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典故,又想起历史书里悬壶济世的神医……这些零散片段不停交织、闪回,编织着对中医浅浅的印象。

成都博物馆2021年“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是历年出土的中医药文物特展,在国内规模空前,整合了全国十余个文博机构的文物典藏,自9月17日起持续展览到12月12日。从中医对生命变化规律的把握到对生命的认知,从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到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从理论到实践,中医发展的脉络藏在300余件展陈文物与典籍中,等着观众慢慢去发现。

1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本次展览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即“天人合一”。不同于西医将人体的病痛归结于病毒、细菌,中医医学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的概念上,认为健康是人的各脏腑功能协调,并能顺应外界环境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

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一组陶俑形象印证了这一理论:比例匀称、肩部敦厚、双腿修长的武士俑即表现着男子的阳刚之美;女侍俑着重表现女性象征的阴柔美,身材苗条、眉清目秀、神情怡然。的确,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概念中,男女分别指向阳阴,仿佛已约定俗成。宦者俑则是古人对阴阳不调、不和的另一种理解和表达。古人认为,有一种物质能够维持、平衡男女的生育机能,叫天癸(guǐ),天癸至,阴阳和,就能顺利生育繁衍;天癸枯竭,那么就会“形坏而无子”。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道:“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可以说,万物,乃至人体本身就是阴阳五行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2

仁心仁术,辨证论治

第二章,“仁心仁术”,主要展示古人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应用到具体实践里,诞生了不同的医学流派。经过历朝历代衍变,划分出了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医学分科。总的来说,内科是其他科目的基础,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

实际上,中医医学分科早在周秦之际的时候就出现了;唐朝时期,根据治疗对象、部位、方法等进行了分科;宋元明清基本沿用着分类分科,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虽然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论及医生,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善于治疗妇科疾病的专业医生,那时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名字叫“带下医”。最早见于《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

关于医疗工具,由于医学分科的科类较多,举例十分难。就单拿外科来说,在南宋时期,陈自明就撰写了《外科精要》,这是中医第一部以“外科”命名的专著。与此同时,到了明朝已发展、制作出了完整的手术工具套装,平刃式铁刀、柳叶式铁刀、骨棒针、铁剪、铜镊、瓷熏罐等,用来治疗疮疡。再到清朝,仅仅是用来切割伤口的铁弯刀就发展出诸多类型,而此次展览上共展出了7种。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中医发展到清,基本创研出了完备的外治法。

3

术是其一,药是其二

只是术,根治不了所有的病痛,还需要药剂的配合。第三章“对症下药”,是对中医本草与方剂的立体式呈现。

“通常,按照中医药理论来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的药物,皆称之为中药。”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草类最多,所以才有了“本草”一说。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本次展览系统表现了药材的选取,到炮制的全过程。如前所说,中药绝大多数来自植物,动物、矿物也可以入药,只是占比比例少于植物。

选取药材也有讲究,一般来说,产在特定地域的,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不是限定药材必须是那一地方区域的,也是不断变化的。跟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并称为世界三大传统医学的中医学,没有停止过探索、交流技术、方法及药材。中医药中有不少药材生长在国外,后来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又经过临床长期应用优选,最后被中医吸纳采用。

展览现场还“搬”来了一面药柜,拉开抽屉,上百种中药材静静地躺在里面,你可以闻到每一种药材散发的独特味道,化身一名医家,在格子间搬弄着手中的秤砣,称斤论两,抓取药材。

药材的炮制方法,决定了能不能将药性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炮制分修制、炮炙,我们喝的中药汤药的制作就属于其中一种制作方法——煮。炒、炙、煅、蒸、煮、燀(chǎn)、制霜等都可以归为炮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加强药效,同时达到减少、除去毒性的作用。

展馆里有一樽巨大的青花瓷药酒坛,写着“冯了性药酒”。近四百年前,明朝著名医药师冯了性,研究出了风湿跌打药酒。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家的药酒坛会在四百多年后陈列在玻璃墙后供后人观赏。曾经,药师们静候着岁月赋予这一罐药材以神奇的功效,用来消除人们的皮肉损伤之苦。如今,药酒坛和药罐、药碾子一同展出,供后人联想碾药、入酒的劳作场景。

4

选穴施术,手到病除

中医的治疗手段不仅有内服、外用药物,针刺、艾灸、刮痧、推拿、拔罐、导引等技术也是治疗过程里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手到病除”,你可以看见针刺和艾灸,这是最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两者合称为针灸疗法。

针刺、艾灸起源很早,在史前时代,人们最初利用尖锐的砭石、骨针来刺压穴位或病患处来缓解、消除病痛的感受。商周时期,刺压工具逐渐被金属针替代。

同样,早在史前时代,古人也已经会使用火来温灼患病的地方,尝试过各种燃烧物后,逐渐试出艾叶具有良好的药效。于是,人们把艾叶制作成艾炷、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来保健、治疗。由于功效出众,也不需要忍受治疗的疼痛,因此,长期以来艾草被选为施灸的最佳材料,直到现在依然广泛应用于温灼、熏烤。

针刺是把毫针按进穴位,艾灸是按照一定穴位熏烤皮肤,都和穴位相关。现场一尊铜人像360度表现了人体经络穴位的分布。医家们为了研究人体的奥秘,尝试、探索,每一寸每一点的微小呈现,都是中医学的一次进步与飞跃。旁边一块清代的木刻雕版上刻画着人体经络、标注着文字说明。版画印制方便快捷,可以实现批量复刻,由此,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测,对经络知识的掌握、需求,可能是用于初级的中医学教学,或者相关书籍的配图说明。

5

卫生护理,防患未然

说了理论、药材、治疗手段等,均是针对医家。对于普通人如何面对、防治疾病,还得说回日常。“防患未然”这一章,介绍的是古人对于个人卫生状况的重视,达到对疾病的防治效果。

古人认识到了卫生护理对于保持健康的重要作用。洗手、洗脸、洗澡的习惯早在商代就已养成,《礼记》里这样写道:“鸡初鸣,咸盥漱”,用短短六字记录了清晨公鸡刚啼叫之时,人们便开始洗漱的生活片段。

周代的铜匜(yí)和铜盘,同样是这一生活习惯的实物记录。白居易也曾作诗《沐浴》:“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表达沐浴后,或许,是看着铜盘里水面的倒影,意识到自己的老态,而生发出的感慨。

同时,你还能看到出自于唐代的骨牙刷,骨头为手柄,柄尖破损,无法完整还原古代牙刷的真实样貌,但也能体会到那时能用上牙刷的上层阶级对生活的讲究。这份讲究不光停留在清洁、健康的诉求上,还有享受的成分,看看沐浴用的搓澡石就知道,对精致的追求、定义不是现代人才有的特权。

中医是一门医学专业,不是冰冷的药材、方剂的总和。说起来精深,看到了、闻到了,就能体会到医家悬壶济世的良苦与用心,这可能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文、图/YOU成都 部分图据成博)

新闻推荐

2021年APEC女性领导力论坛在蓉举行 女性领导力提升引关注

“不能说家务活光靠我自己,伴侣是做不好的,你给对方一个机会,说不定他做得比你还要好。”9月25日上午,2021年APEC女性领导力...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我在成博,望闻问到了中医之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