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儿童用盲盒”消费提示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消费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王钰实习生刘小炼
相关搜索
截至10月14日17:00,搜索关键词“三无文具盲盒”,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2040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1.91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约0.7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约1000条结果。
舆情回顾
“我买了好多次,这个系列都还没有集齐”“这回一定能抽到隐藏款”……中小学开学已经一月有余,“盲盒经济”的风潮也通过“文具盲盒”的形式波及到了校园里的学生群体。
10月9日,某媒体记者调查发现,校园周边、商城以及大大小小的网店中都在销售“文具盲盒”产品,产品类型多样,有盲盒笔单品,也有各类文具组合而成的文具盲盒袋。然而,部分盲盒里的文具印制图案模糊不清,既没有厂家名称,也没有标注材料成分。有家长反映里面的东西不值所售价格,产品的质量不高。
盲盒中的文具质量虽然堪忧,但其凭借热门的IP图案、吸引人的“收集”机制,仍然吸引了一大群学生。
舆情背景
“盲盒”的前身是日本的福袋,后以集卡的形式引入国内。2016年,泡泡玛特等潮流玩具公司推出一系列盲盒。
根据市场分析公司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盲盒经济洞察报告》,中国盲盒行业至少还会迎来5年的高速增长期,预计2024年盲盒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盲盒”已经是潮流玩具中受众面最广、热度最高的品类。而“文具盲盒”正是盲盒经济链中的一环,相比于各类潮流玩具,文具盲盒的价格较低,没有超出多数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预期。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常常为了买到隐藏款而购买大量重复的文具。
2021年6月,宁波海曙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了抽取隐藏款送人,连续购买了20多套“笔套装”,价值2000余元。同样,湖南刘女士上小学的儿子为凑齐一套“柯南中性笔”,一个月也花费了1000多元。对此,浙江省宁波市消保委向广大消费者提醒,应该警惕文具盲盒引发孩子购买成瘾。
针对诸多乱象,2021年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儿童用盲盒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儿童用盲盒时需要做到看包装、留凭证、多引导。
2021年6月17日,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也发布了《关于电商“盲盒”合规经营及理性消费的告知书》。
2021年9月3日,抖音电商新增了《盲盒类商品管理规范》,并向广大用户征集意见。
网友声音
@边边家的胖虎:孩子们还小,班里同学都收集,容易跟风购买。
@蹲在墙头的熊猫:现在的商家真会“创新”,我们小时候都没这么“好玩”的东西。
各界声音
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成熟,容易为盲盒“上瘾”,有的甚至为了抽中“隐藏款”而直接“端盒”——为买到只有1%甚至概率更低的商品,将上百个盲盒全部买下。
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乐其:“文具盲盒”吸引孩子并不是因为其价格低廉,更何况它们的价格往往还虚高。孩子们购买盲盒笔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凑齐一整套,很多孩子往往会多次重复购买同一种“文具盲盒”,从而出现不理性消费的情况。当前商家采取的盲盒营销形式虽然以保密性为卖点,但文具盲盒、宠物盲盒、玩具盲盒等本质上还是商品。因此,经营者采用盲盒这一抽奖式有奖销售手段销售商品的,应当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及《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中有关有奖销售规定,公布相应抽中的概率。
舆情分析
“文具盲盒”的问题出在“过量”以及“低质”上,这也正是“文具盲盒”在舆情中面临的两大质疑。第一:盲盒抽奖的诱导性激发了学生的不理性消费;第二:盲盒产销者与盲盒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太大,盲盒产品的质量堪忧。
同时,对待文具盲盒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正如上海市浦东区家长崔辉所说的那样,“(收集盲盒文具)就和小时候收集小浣熊卡片一样,只不过换了个形式。”
“收集”的欲望随着人类的进化共同发展而来。学生被热门、新颖的IP吸引,并购买盲盒文具,本是无可厚非,安全的生产、理性的消费才是重中之重。
从目前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以及部分电商平台的举措来看,当下市场中的“文具盲盒”乱象已经被关注到,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一方面,针对三无“文具盲盒”产品本身的监管需要落到实处,而非仅仅停留在告知、提醒的层面;另一方面,“文具盲盒”的受众大多数都是在校学生,面向成人消费者的告知与提醒难以直接抵达学生群体。
接下来,针对“文具盲盒”的乱象整治正在一步一步推进中,稳中求进,让学生能够安全、理性地学习。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当天下午,老人们正聚在一起合唱歌曲《喜气洋洋》,欢快的歌声回荡在整个大院。施小琳走到老人们中间,关切询问大家日...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